|
三迁新居看农家住房变化
高青 郑书元
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的我,现已是六十六岁夕阳红一族,老家三次建房,喜迁新居,见证了一个普通农家人半个多世纪的住房变迁,见证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强盛,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庄户人家住房不断发展变化,诠释了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巨变,人们由温饱走向富裕,逐步进入小康社会。记忆中祖业留下的老屋,到砖瓦房,再到现代化的四合院住宅,有感生长在红旗下,在祖国母亲的怀抱而感幸福和骄傲。
记忆中的老屋,经历过风雨沧桑的持久之年月,社会动荡变迁,不能遮挡风霜,摇摇欲坠。原本三间土坯房已经倒塌一间,剩下的两间老屋勉强支撑着它的残肢躯体。年迈的奶奶与父亲、姑妈居住在里面,家里还有两间简陋的老房子,成了父母的婚房。父亲陪奶奶在那祖传的老屋里走完了她七十三岁的人生。老屋就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随时就有倒塌的可能。在人们温饱未能解决的年代拆房建房,一般人家还做不到,已经十几岁的我,家里为以后娶妻成家立业立考虑建房,当时父亲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找人将老屋拆掉,翻建新房。和泥做土坯,从房子上拆下来的旧木料,那些旧砖块,买来三百斤石灰就是当时建房的全部物料。那年的一个春日,村里相亲自愿义工帮忙,用三天的时间,建成了三间新房,房顶上的瓦是我们买的等外级残品瓦。新房建成后了去了父母的一件大心事,三间新屋,后来成了我和妻子的婚房,两个孩子出生在里面,房子是他们的根,让他们铭记。
第二次建房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家里原来的几间正房早已成了危房,两位老人住在里面实在让人担心,每逢雨季到来,房顶漏水不止,天上大下(雨),屋里小下,天上不下(雨),屋里还下,父亲依然决定建房子。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温饱已经得到解决,可在建房投资上还有一定的压力,这次建房投资远远大于第一次建房,我们克服种种困难,求助于亲朋好友资助,建房所用基石,砖瓦、门窗、房梁、檩条等都得一一筹备。1980年春天,我们新建了五间正房,当时在村里还算最时髦的好房子。红砖黄瓦取代了传统的土房顶,明亮的玻璃窗门换取了过去旧式的木板门窗,雪白的墙壁,显得房间宽城明亮,让村里人很是羡慕。全家人喜迁新居,我和妻子的婚房成了闲置的农具老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家里添置了“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挂钟、收音机),全家人其若融融安居乐业。
在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曾经与共和国小三岁的我,经历了两次建房的艰辛,共享喜迁新居的喜悦。1980年建的房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二十多年后成了旧房,全家老小仍旧住在旧房子里,老人的期待我们家第三次建房,居住现代化的新居。当时儿子已毕业,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在城里买房让孩子结婚定居就业,还是在老家建新房,两种选择摆在了面前,我们选择了前者,也愧对父母的期待,两位老人最终没有住上现代化的住宅,相继离我们而去。当时我家的房子已经是村里数得着的旧宅子了。2003年房地产正在悄然升温,人们的购房欲还在萌芽之中,孩子看中了他所在城市一套90平米的楼房,房价是8.7万元,那时金融不予房贷,更无首付,需一次性付清房款,方能拿到住房钥匙。我们便放弃家里第三次建房计划,全力筹备买房资金,最终为孩子买上了新房子,儿子安居就业,娶妻生子。几年后房价飚然上升,人们的购房热也随之在提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想到了,也做到了。
为儿子买房后,落下了不少外债,没有资金投入,第三次建房由此搁浅。一直拖到了2009年,老家的房子在村里已经是最破旧的危房了,再也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了,我们开始筹备建房。儿子卖了03年我们给他买的的楼房,在新楼盘区买了一套150平米的新楼,当时价格每平米不到三千元,现在已经上升到每平米六千元以上,我们又赚了。2009年春天,我们将旧宅全部拆除,用妻子的户口,审批了农村宅基地,投资十几万元新建了一套现代化的农村四合院住宅,虽然不是楼房,但是比较适于农家人居住,退休后的我没去城市孩子那边,与老伴生活在老家倒也舒心乐意。有时也去孩子那边住段时间,生长在农村的我们,不适应都市生活,眷恋自己的故园,眷恋生我养我的黄土地。
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和壮大富强,三次不同年代建房亲身经历,三次不同年代喜迁新居,见证农家人由饥饿转向温饱,再有温饱到富裕,步入小康社会。我们的祖国由一穷二白到社不断强大。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富强,和谐社会,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我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和谐美满的百姓生活,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骄傲!
2019.0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