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538|回复: 1

字里行间的岁月:王乃玺与《老博山孝乡情》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9

回帖

61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8
发表于 2025-9-5 19:47: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字里行间的岁月:王乃玺与《老博山孝乡情》
博山/尹彩芸

秋阳漫过博山城里的小顶山,孝妇河的水缓缓淌过石桥,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荫下有个脚步轻盈、步履匆匆的身影,那是退休20年间每天从小顶山晨练下来的王乃玺先生。

岁月如梭,人生亦然。就在王乃玺老先生近80岁那年,腰椎退行性病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他下肢无力,连跨出家门都成了难事。往日里爱爬小顶山晨练,常常和老伴手牵手漫步街头,一起去公园赏景,到集市赶集,在商场购物;还曾打车前往神头文姜湖,用相机定格下美好瞬间,那一帧帧画面里满是幸福。如今只能困在家里,看窗外的云来云去,精神头像被抽走了似的,连饭都少了往日的香。

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傍晚,她端着一碗热粥走进屋,坐在父亲身边轻声说:“爸,您不是总说以前的日子有意思吗?不如每天写两句,就当跟老日子聊聊天,还能活动活动脑子。” 王乃玺老先生愣了愣,他只念过高小,这辈子干会计,跟数字打交道多,跟文字几乎不沾边。可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他还是点了点头,从抽屉里翻出一个笔记本 。他有记账的习惯,已经坚持40多年,直至前些年,不能出门买东西才停止记录。

一个没有任何文学功底和创作经验的人,起初写作的日子不好熬。握着笔的手总抖,写不了几行就酸。有时候盯着笔记本半天,脑子里空空的,连年轻时的事都想不起来。女儿见状,就坐在他旁边出题:“爸,您写写小时候的事儿呗?那时候在家里抓家雀、养家雀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女儿起身从背包里掏出星云大师的《感恩》和《豁达》,让他学习星云大师豁达智慧的人生态度,也学习星云大师每天写一篇短文的方法。老伴也凑过来,捧着一杯热茶说:“写八十年回顾吧,还有老药材的那些事儿,你还记得蒋承平吗?”王老说:“记得,记得,这个题材好,那可写的东西可多了。”就这么着,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回忆过往,说的过程王老已经在心里打好腹稿,只见他两肘撑着桌面,尽量让腰部少受些压力,写一个小时,汗珠已顺着额头往下掉,不得不卧床休息。王老躺下休息时,老伴就会坐到桌子前,饶有兴趣地翻看刚写的文章,不时与王老聊几句文章的内容。聊着聊着王老又觉得哪里表达不到位,又起来修改。女儿的建议他也虚心接受,只要说得在理,他就会采纳。王乃玺老先生人老心不老,喜欢学习新事物。他会手机购物,打字、复制、粘贴、剪切、转发等等。这些同龄人连想都不敢想,而他就这样一步一步学起来。

王老的笔慢慢“活”了。会计的细致劲儿全用在了写作上,每个日子、每笔开销、每句乡音,都记得清清楚楚。笔记本写完一本,女儿就再给他买一本,从软皮本到硬壳本,七年下来,摞了好几摞,摆在写字台上比台灯还高,封面上的字迹被摩挲得发亮。有时候写得入迷,忘了吃饭,老伴就把菜温在锅里,轻轻敲敲房门:“先吃饭,日子还长,慢慢写。”

他把压在箱底的老物件都翻了出来:那本软皮小红本记着1974年1月份,买铝勺0.81元,剁板5.50元,菜板2.0元,大面板6.81元,擀面杖0.72元,烟筒2.07元。自那时起,他做到日日有记录,月月有累计,年年有汇总;那个牛皮纸袋子里装着的老照片,是四十多年前搬离青龙山宿舍时,他特意用相机记录下的老式沙发、桌椅床铺、小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液化气灶等物件;在一个盒子里放着三份陈旧的证件,还有两枚共青团团徽以及两枚中国共产党党徽。人生漫漫,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多如繁星,随着岁月流逝,大多都渐渐淡忘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唯有这些泛黄的文字,老照片,老物件才是封存记忆的最佳容器,这也成了王乃玺老先生最大的“素材库”。

这么多文字,整理起来是个不小的工作量。让王老没有想到的是女儿把他的笔记输入电脑,打印成书,取名《随想与回忆》。有段时间觉得可以不写了,但看到女儿为他整理的书籍,又有了写下去的勇气。这样坚持写了七年,从起初的80篇、100篇到200篇一本,从单本到合集,共打印了17本,120多万字。那些日子,王乃玺老先生认真写笔记,女儿工作之余端坐在旁边的电脑前,把一行行带着温度的字眼敲成工整文档。有时候他写得快,女儿跟不上,就笑着说:“爸,您慢点儿,我这键盘都要赶不上您的笔了。” 偶尔女儿心疼他,劝他歇会儿:“爸,明天再写吧,眼睛该累了。”王乃玺老人却摆摆手,指着笔记本上的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些日子不记下来,回头就忘了。”让王老欣慰的是,文章打印成书后,老伴常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专心致志地一页页看,一本书要看好几遍。这是王老写作的动力。日子久了,文字越积越多。女儿挑了一篇发在网上,没成想一发表就火了。

有老博山人给他留言:“你写的那个老集市,我小时候常去,现在想起来还暖得慌。80多岁了还能写出文章,不简单。”还有人在文后留言:“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写作正是让这些意义永恒浮现的魔法。在岁月的流转中,随时能够回溯那些珍贵的记忆,感受生命的丰富与厚重。”这些好评像一股暖流,让王乃玺老人更有劲儿写了,笔杆儿攥得更紧实。

他的文字里,最动人还是老伴的故事。在《携手六十载,岁月共白头》里,他写过这样一段:老伴生病后,他学着做饭。第一次炒青菜,油放多了,菜炒煳了,他端给老伴,脸都红了。可老伴却笑着吃了一口,说:“香,比我第一次做得强多了。”后来他慢慢学会了炒肉片、炸春卷,每次盛菜,都像老伴以前那样,把品相最好的先夹给她。“以前她总把肉给我吃,现在该我疼她了。”王老写这句话时,眼泪滴在了笔记本上,晕开了墨迹。

还有《我的党员老伴》里,他写老伴在单位分福利的事:暖水壶总是挑剩下的,花色老旧,却擦得锃亮;分鲜鱼时,为了凑够人数,她主动少拿一条;大年初二的班,别人都避着,她一值就是好几年,后来有了双薪,又让给了家里困难的年轻同事。有人说她 “傻”,她却总说 “吃亏是福”。王老写这段时,老伴坐在旁听着听着笑了:“多大点事儿,你还记这么清楚。”他却认真地说:“这些事儿好,得记下来。”

如今,王乃玺老先生的《老博山孝乡情》出版了,字字都是日子的温度。这本书和刘连贵先生的《博山老街》、胡国忠先生的《博山老城深处》,成了“老博山记忆三部曲”。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写这么多累不累?他指着书里的字说:“不累,这些字就是我的日子。把日子铺在字里行间,就像把老博山的情留住了,值!”

秋阳又照在窗棂上,王乃玺老先生坐在桌前,手里还握着笔。笔记本上,新的字迹又开始蔓延 —— 那是他写给家乡的信,也是写给岁月的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45

回帖

106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67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03:19 , Processed in 0.0873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