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来自大洋彼岸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76|回复: 3

一场改变中国思想史的“失败”实验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明格竹一场改变中国思想史的失败实验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京师翰林院的一间书斋里,二十一岁的王守仁对着窗前一丛翠竹枯坐七日。他时而踱步凝视,时而伏案疾书,时而闭目沉思,最终却以咳血病倒告终。这场看似荒诞的格竹之举,在当时被同僚视为书呆子的痴傻行径,却在五百年后被视作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转折点——正是这场失败的实践,让王守仁开始质疑程朱理学的治学路径,为日后心学的诞生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浙江余姚的儒学世家。其祖父王伦以诗文名世,父亲王华更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阳明自幼便浸润在程朱理学的正统教育里。十五岁时,他随父亲居于京师,通读《四书章句集注》,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核心思想烂熟于心,尤其笃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朱熹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人要穷尽天理,就必须从格物开始——通过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探究其背后的规律,日积月累,最终实现豁然贯通,洞悉天地间的根本道理。这种即物穷理的学说,在明代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士人科举应试、修身治学的唯一准则。年轻的阳明对此深信不疑,他曾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写道:圣人之学,必由格物而入,舍物而求理,犹缘木而求鱼也。然而,随着对程朱理学的深入钻研,阳明心中的困惑却越来越深。他发现,朱熹虽然强调格物致知,但却将割裂开来——“是外在的、客观的,是内在的、主观的,人必须通过向外探求才能获得。可在实际践行中,这种方法却显得矛盾重重:如果存在于万物之中,那么天地间事物无穷无尽,士人穷尽一生也无法遍所有事物,又如何能致知?更让他困惑的是,当时的许多理学家只注重咬文嚼字、注释经典,将格物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学问,却忽视了道德实践与内心修养的结合,导致知行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嘴上说着仁义礼智,行动上却追名逐利,与圣人之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恰在此时,阳明的好友钱德洪向他提及,朱熹年轻时曾亲自格物,对着庭院中的竹子观察了数日,试图探究竹子的。这个故事让阳明备受启发:既然朱熹本人都曾践行格物,那自己为何不亲自尝试一番,以验证即物穷理的有效性?于是,他决定以书斋前的翠竹为对象,开展一场为期七日的格竹实验。
王阳明实验开始前,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格竹计划:每日清晨起身,便坐在翠竹前,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生长规律,记录竹子在不同时辰、不同天气下的变化,试图从中探究竹子的”——比如竹子为何挺拔向上?为何有节?为何四季常青?这些现象背后,是否蕴含着天地间的根本规律?
起初,阳明的兴致极高。他坐在竹下,目光专注地盯着竹叶的脉络,看着露珠从叶尖滑落,听着风吹竹叶的簌簌声,试图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捕捉的踪迹。他在日记中写道:竹之生也,破土而出,节节而升,非力而不能为也;竹之性也,经冬不凋,遇风不折,非韧而不能持也。此中必有至理,待吾穷之。他甚至试图用《周易》中的刚健有为来解释竹子的特性,认为竹子的与天地间的阳气相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明逐渐陷入了困境。他发现,无论自己如何仔细观察,如何绞尽脑汁地思考,都无法从竹子的外在形态中找到所谓的。他记录的竹子变化,不过是叶生三寸,茎增一分的表面现象;他对竹子特性的解读,也不过是对传统儒学概念的牵强附会,并非真正的穷理。更让他焦虑的是,他意识到,如果按照朱熹的方法,要遍天下万物才能致知,那自己这一生都不可能实现成圣的目标——毕竟,竹子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仅竹子就如此艰难,更何况山川河流、草木鸟兽、人伦世故?
B42E30955C461982D95C039BE3AB0A78F21BD856_size252_w1232_h69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格到第五天,开始出现身体不适。他因连日久坐、思虑过度,出现了头晕、心悸的症状,咳嗽也日渐加重。但他不愿放弃,仍强撑着坐在竹下,试图通过更专注的思考突破困境。他在日记中写道:“吾已格竹五日,终未得理,莫非吾之功夫未到?或朱熹之说有误?”这种自我怀疑与对经典的质疑,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要知道,程朱理学在明代是“钦定”的正统思想,质疑朱熹,无异于挑战整个士人阶层的信仰。到七日清晨,阳明再次坐在竹前时,突然咳出一口鲜血,随即眼前发黑,倒在地上。家人闻讯赶来,将他扶回床上休养。醒来后,阳明望着窗外的翠竹,心中充满了失望与迷茫。他意识到,朱熹的“即物穷理”之路,对自己而言是行不通的。这场持续七日的“格竹”实验,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王阳明“格竹”的失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不仅身体受损,更陷入了对儒学信仰的危机——如果朱熹的方法是错的,那什么才是通往“圣人之学”的正确路径?此后的数年里,阳明一度放弃了儒学研究,转而钻研佛道之学,甚至隐居于绍兴的阳明洞,试图从佛道思想中寻找答案。但他很快发现,佛道追求的“出世”与儒学强调的“入世”存在根本冲突,无法解决他内心的困惑。
弘治十八年(1505年),阳明重返仕途,任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疏弹劾宦官刘瑾专权,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任驿丞。龙场地处偏远,瘴气弥漫,人烟稀少,是当时有名的“蛮荒之地”。在那里,阳明远离了京师的喧嚣,也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束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历程。他在龙场的石屋里,日夜静坐沉思,反思“格竹”的教训:为何“即物穷理”行不通?“理”究竟存在于何处?
一日深夜,阳明在梦中突然顿悟,大喊道:“心即理也!”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意识到,“理”并非存在于外在的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理”就是“本心”,就是人心中固有的“良知”。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向外探求事物的规律,而是向内反省,清除心中的私欲,恢复“本心”的清明,让“良知”自然显现。这一顿悟,彻底颠覆了程朱理学的“理在心外”论,为“心学”奠定了核心思想。
阳明曾在《传习录》中回忆“格竹”的经历,他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朱熹),何曾把他的‘格物’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段回忆清晰地表明,“格竹”的失败,是阳明思想转变的关键转折点。正是因为亲身实践了朱熹的“格物”方法并发现其矛盾,他才会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探索,最终突破程朱理学的桎梏,创立“心学”。如果没有这场“失败”的实验,阳明或许会像当时的大多数士人一样,终生困守于程朱理学的框架中,中国思想史也将失去一位划时代的巨匠。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开始四处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思想。他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一观点,正是对“格竹”时期“知行脱节”问题的回应:程朱理学将“知”与“行”割裂,导致士人只重“知”而轻“行”;而“心学”则强调,只有将“良知”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致知”。
他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人心中固有的“天理”,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其“良知”都是相同的。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被私欲蒙蔽了“良知”;而“致良知”的过程,就是通过自我反省、道德实践,清除私欲,恢复“良知”的本然状态。这一学说,彻底打破了程朱理学对“圣人”的神秘化,让“成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只要每个人都能坚守“本心”,践行“良知”,就能成为圣人。
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形成了“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即便在阳明去世后,“心学”仍持续发展,成为明代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到了清代,虽然程朱理学再次被确立为官方哲学,但“心学”的思想仍对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阳明心学更是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思想史产生了重要作用。
今天,当我们回望阳明“格竹”的往事,不难发现,这场看似“失败”的实验,实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次伟大突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盲从经典,而在于亲身实践;真正的思想,不在于墨守成规,而在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阳明从“格竹之困”中走出,最终创立“心学”,不仅为中国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那种“不拘一格、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时光在五百年岁月中过去了,阳明书斋前的那丛翠竹早已不复存在,但“阳明格竹”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勇气;它更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质疑,既要勤于思考,更要勇于实践。这或许就是“阳明格竹”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45

回帖

106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67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至今他的思想影响着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淄水金山黄丰年 发表于 2025-9-9 09:04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至今他的思想影响着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

谢谢黄老师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03:20 , Processed in 0.09304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