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51|回复: 1

一盏孤灯照破千年的黑暗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前往贵州龙场驿泥泞的山道上,一行疲惫的身影在瘴气弥漫的丛林中艰难跋涉。为首者身着洗得发白的儒衫,面容清瘦却目光坚毅,他便是因上疏弹劾宦官刘瑾而被贬的兵部主事——王守仁。谁也未曾料到,这片飞鸟不栖、走兽不至的蛮荒之地,将成为扭转中国思想史走向的圣地;谁也未曾想到,这位落魄的官员,会在一间简陋的石屋里,于某个深夜突然顿悟,开创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心学,为迷茫的世人点亮一盏穿透千年迷雾的明灯。
地处今贵州修文县龙场驿,明代属西南夷之地,是朝廷流放官员的苦寒之所。这里群山环绕,林木幽深,毒虫瘴疠横行,当地百姓多为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习俗迥异。王守仁抵达龙场时,驿站早已破败不堪,仅存几间漏风漏雨的茅屋。随行的仆人因水土不服接连病倒,有的甚至郁郁而终,唯有他自己,在绝境中始终未改求学问道的初心。
王守仁初到龙场的日子,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昔日他在京城为官时,虽不算身居高位,却也家境殷实、声名远播,与文人雅士论道讲学,何等意气风发。如今骤然跌落尘埃,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极度匮乏——每日以粗粮野菜果腹,寒冬里只能靠燃柴取暖,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落差。更让他痛苦的是,刘瑾党羽遍布朝野,他深知自己若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连远在浙江余姚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无数个深夜,他独自坐在茅屋中,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反复叩问自己:圣人处此,当如何?
为了避祸,为了能给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思考,王守仁在驿站附近的山坡上凿了一间石屋。石屋狭小简陋,仅能容身,却成了他与古今圣贤对话的精神殿堂。白天,他亲自劳作,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偶尔还会与当地百姓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生存智慧;夜晚,他便在石屋中点起一盏油灯,捧读《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经典,时而闭目沉思,时而在石墙上奋笔疾书,将自己的困惑与感悟一一记录下来。
时明朝,思想界被程朱理学所垄断。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认为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人要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进而达到穷理的境界。王守仁早年也曾笃信程朱理学,甚至曾为了格物,对着庭院中的竹子静坐七天七夜,试图探究竹子的,结果不仅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一场。这次格竹失败的经历,让他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最初的怀疑——在外,为何穷尽心力却不可得?
王阳明在龙场的岁月里,怀疑愈发强烈。他看着身边的百姓,虽目不识丁,却懂得孝亲敬长、邻里互助;他经历着生死考验,在病痛与饥饿中,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内心深处那份不屈的意志。他开始反思:难道真的在外部世界,而非在人的内心之中?若在心中,那为何人们常常迷失本性,做出违背道义之事?
正德三年的一个深夜,一场暴雨席卷了龙场。狂风呼啸着穿过石屋的缝隙,油灯的火苗在风雨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熄灭。王守仁坐在石屋的角落,浑身冰冷,却毫无睡意。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少年时便立志成为圣贤,却在科举路上屡屡受挫;中年时好不容易步入仕途,却因刚正不阿而遭贬谪;如今身处绝境,前路茫茫,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理想。他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何为圣贤?如何才能成为圣贤?
王阳明在陷入极度迷茫之际,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石屋的每一个角落。刹那间,王守仁仿佛听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无数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在这一刻突然有了答案。他猛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泪光,激动地在石屋中踱步,口中不断念叨着:心即理!心即理!这便是震古烁今的龙场悟道。王守仁顿悟的核心,便是心即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理,并非存在于外部世界,而是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每个人的,便是天理的体现,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准则,如同日月一般,本自光明,只因被私欲所遮蔽,才变得昏暗不明。因此,人要成为圣贤,无需向外探求,只需向内反省,致良知”——即通过自我修养,去除心中的私欲,让本有的良知重新显现,便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行动中践行天理。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仿佛脱胎换骨。此前的焦虑、迷茫、痛苦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坚定。他走出石屋,看着雨后初晴的龙场,群山如洗,空气清新,连山间的草木都仿佛有了灵性。他开始将自己的感悟传授给随行的仆人,后来又有当地的学子听闻他的学识,纷纷前来拜师求学。王守仁便在龙场搭建了一间简易的学堂,名为龙冈书院,每日与弟子们讲学论道,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教学之中。
王守仁在讲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知行合一并非简单地了之后再去,而是本为一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个人若真的善,便一定会善;若只说善却不善,那便不是真正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当时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桎梏,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01d88b12631bc24d1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场的岁月,不仅是王守仁思想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新起点。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王守仁得以平反,调任江西庐陵知县。此后,他历任南京刑部主事、贵州按察司副使、南赣巡抚等职,在从政期间,始终践行“心学”思想,以“致良知”为准则,清正廉洁,体恤百姓,政绩卓著。他还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如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时,他仅凭临时召集的兵力,便以少胜多,迅速击溃叛军,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龙场悟道后所形成的坚定信念与从容智慧。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生前已广泛传播,吸引了无数学子前来拜师。去世后,其弟子将他的言论与书信整理成《传习录》一书,成为“心学”的经典著作。“心学”不仅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界、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对当地的思想发展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西乡隆盛,是“心学”的忠实追随者,他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五百多年过去了,龙场的石屋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王守仁在龙场悟道的故事,却依然被人们传颂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常感到迷茫与焦虑时,阳明心学提供了一剂良药;正如当年像王守仁一样,在外部世界中苦苦追寻,却忽略了内心的力量。而龙场悟道所告诉我们:要回归内心,倾听良知的声音,在实践中践行道德与理想,让自己的“心”始终保持光明,不被私欲所遮蔽。
站在龙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还能看到那盏在石屋中摇曳的油灯,听到王守仁深夜悟道时激动的呐喊。那盏灯,不仅照亮了王守仁的人生,也照亮了中国思想史的长河,更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为迷茫的世人指引着方向。龙场悟道,不仅是一个人的顿悟,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光,便能冲破黑暗;无论面对多少诱惑,只要坚守良知,便能行稳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03:28 , Processed in 0.09013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