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9|回复: 1

穿越千年文化的郑公书院

[复制链接]

501

主题

64

回帖

274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4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ea60231b5624455a.jpg
山东淄博淄川寨里的黉山之阳坡,郑公书院静静矗立在那里,它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这座书院,不仅是一处古老的建筑遗迹,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郑公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汉代,与一位伟大的经学大师——郑玄紧密相连。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出生于公元127年。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勤奋好学精神,哪怕身为乡啬夫,工作之余仍不忘前往郡县学馆求知问学,这份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令人钦佩。
为了追求更高深的学问,郑玄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他先是在京师太学师从第五元,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等今文家著作,还钻研了《三统历》和《九章算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之后,又师从张恭祖,深入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典,知识储备日益丰富。然而,郑玄并不满足于此,在他心中,山东无足问者,于是在卢植的介绍下,毅然西去长安,投身于关中著名学者马融门下。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的经历,堪称传奇。马融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家,其门下弟子众多,郑玄初到之时,三年未能得见马融。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融与高业弟子研究图纬,听闻郑玄精通数学,便将他招来演算。借此良机,郑玄终于得以亲见马融,并向他请教心中的疑难问题。得到解答后,郑玄便立即辞行返回家乡。他的离去,让马融感慨万分,说出了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的话语,足见郑玄在学问上的造诣已深得马融认可。
郑玄在外游学十数载,归乡后一边在东莱租田务农,一边开始教授门徒。他的学识和品德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受业者很快便发展到近千人的规模。在东汉朝廷迫害士大夫、搜捕党人的黑暗时期,郑玄也受到禁锢。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利用这段时间闭门苦读,潜心研究学问。当时,今文派大家何休著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维护《公羊传》,反对《左传》与《谷梁传》。郑玄则针锋相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论敌学说的透彻研究,纠正了专守今文的偏见,阐述了古文家的长处,令何休也不得不感叹康成入吾室,操我矛,以伐我乎!
东汉灵帝末年,党锢解禁,朝廷多次征召郑玄为官,可他一心向学,淡泊名利,婉拒了所有邀请,继续在家乡教书育人。他的声名远播千里,求学者络绎不绝,前后多达数千人。北海国相孔融对他极为尊崇,特命高密县令在其家乡立乡名为郑公乡,建门名为通德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郑玄在避乱途中,曾遇黄巾军数万人。令人敬佩的是,义军战士知晓他是高尚的学者,不仅向他致礼,还相互约定保护他所在的县境,由此可见郑玄在当时的崇高威望和人们对文化的敬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会战于官渡,袁绍为争取民心、士望,竟令其子袁谭强迫郑玄随军。此时的郑玄已年逾古稀,在随军途中,他最终病逝于元城。即便病重临危,他手中的笔也未曾停下,仍在注释《周易》,为学术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相传郑玄曾在黉山授徒讲学,从那时起,黉山山腰的郑公书院便书声朗朗,开启了它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之旅。
郑玄在黉山讲学期间,其教学方式独特而灵活。他不仅口传经典,还会带领生徒到山下筑台演练《易》《礼》《乐》等章法。现今黉山之东留存的演礼台是当年郑玄带领学生演习礼仪的地方。学生们在演礼台旁建舍居住,久而久之,这里聚居成了如今拥有上千人口的村庄——演礼庄。受郑玄讲学的影响,演礼庄及附近山头、寨里、泉子、道口等村庄的百姓,一直秉持着和睦相邻、仁义友善的习俗,这种文化的传承,犹如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郑公书院对面有一处平坦的山坡,传说是郑公与生徒晒书的地方,因此被称为晒书台。书院四周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叶细如韭的青草,叶片长尺余,柔韧结实,终年不枯,相传这是郑公生徒常用的捆扎书笺之物,故而得名书带草,如今这种草依然在山坡上茂盛生长,仿佛在诉说着当年书院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64

回帖

274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41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公书院的建筑格局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最初,它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讲学场所和学生居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规制。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书院得到了一次重要的修缮。当时,淄川知县韩遇春募修郑公书院,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还代他撰文,并刻石立碑于书院内。修葺后的书院雕梁画栋,龙脊飞甍,门楣上方嵌有“翼经书院”四字,尽显古朴典雅。同时,院中建有郑康成祠,内塑郑玄像,祠后有楼,楼旁有晒书台,这些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书院建筑群,也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学子们向往的学术圣地。
郑公书院从诞生起命运就充满着坎坷。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饱受了兵火与动乱的摧残。清末民初,书院的房舍毁于兵火,院内碑林也在十年浩劫中惨遭砸毁,曾经辉煌一时的书院变得断垣残壁,一片破败景象,令人痛心不已。即便如此,郑公书院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可磨灭,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上传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寨里镇政府对黉山风景区进行开发,郑公书院迎来了重生的曙光。重修后的书院为两进院落,大门面南,四周有围墙,建筑形式为硬山坡屋顶,覆黄色琉璃瓦,重现了昔日的庄重与典雅。走进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郑公祠,祠内祀郑玄、刘备、陈桾三人。旁边设有郑玄的简介,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关于陈桾的介绍也在一旁,陈桾是清代的一位慈善家,他和儿子捐资在郑公书院旧址建立“义学”,即“翼经书院”,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郑公祠西面拾级而上,便来到了书院的第二个院落“圣贤祠”,内祀孔子、孟子、王樵3人。王樵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孝子和学者,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至今,与孔孟一同被祀于“圣贤祠”,体现了崇文尚孝的儒家文化传统在这片土地上的延续。
郑公书院历经千年风雨,走出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学者贤达,他们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传承和发扬着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相传三国蜀主刘备15岁时,曾千里迢迢从家乡冀州涿县赶到鲁中,在郑公书院拜师求学。尽管刘备日后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闻名于世,但这段在书院求学的经历,无疑为他的人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让郑公书院与这位历史名人紧密相连。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进入仕途前曾在郑公书院就读。他在这里勤奋苦读,取石制砚,后世称作“范公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或许也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受到了启发和熏陶。
清初文学家蒲松龄的家乡蒲家庄就在黉山脚下,也是郑公书院的学生。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其中或许也有着郑公书院文化滋养的痕迹。
在岁月的洗礼中,郑公书院成了文人墨客们登高抒情、交流学术的重要场所。历代名人雅士纷纷前来,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明人吴俸登楼览河山,感慨万千,写诗《郑公书院》赞叹曰:“康成遗庙照山川,无限春光桃李妍。”明进士王崇义登山游书院,留下撼人心弦诗篇《黉山祠和韵二首》:“百丈曾岩晓色晴,山川人物古今名。登临不用空怀古,拟向周官仿治平。”“仙台云物见新晴,十二山河拥盛名。经典伴随秦火灭,词章全得汉儒鸣。莫漫临窗叹留滞,勉将功业答升平。”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书院的美景,更表达了对郑玄及书院所传承文化的敬仰之情。今天,郑公书院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有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山东淄博淄川寨里的郑公书院,是一座穿越千年的文化丰碑。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让郑公书院的文化之光永远闪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06:59 , Processed in 0.0883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