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淄川寨里的黉山之阳坡,郑公书院静静矗立在那里,它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这座书院,不仅是一处古老的建筑遗迹,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郑公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汉代,与一位伟大的经学大师——郑玄紧密相连。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出生于公元127年。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勤奋好学精神,哪怕身为乡啬夫,工作之余仍不忘前往郡县学馆求知问学,这份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令人钦佩。 为了追求更高深的学问,郑玄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他先是在京师太学师从第五元,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等今文家著作,还钻研了《三统历》和《九章算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之后,又师从张恭祖,深入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典,知识储备日益丰富。然而,郑玄并不满足于此,在他心中,“山东无足问者”,于是在卢植的介绍下,毅然西去长安,投身于关中著名学者马融门下。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的经历,堪称传奇。马融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家,其门下弟子众多,郑玄初到之时,三年未能得见马融。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融与高业弟子研究图纬,听闻郑玄精通数学,便将他招来演算。借此良机,郑玄终于得以亲见马融,并向他请教心中的疑难问题。得到解答后,郑玄便立即辞行返回家乡。他的离去,让马融感慨万分,说出了“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的话语,足见郑玄在学问上的造诣已深得马融认可。 郑玄在外游学十数载,归乡后一边在东莱租田务农,一边开始教授门徒。他的学识和品德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受业者很快便发展到近千人的规模。在东汉朝廷迫害士大夫、搜捕“党人”的黑暗时期,郑玄也受到“禁锢”。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利用这段时间闭门苦读,潜心研究学问。当时,今文派大家何休著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维护《公羊传》,反对《左传》与《谷梁传》。郑玄则针锋相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论敌学说的透彻研究,纠正了专守今文的偏见,阐述了古文家的长处,令何休也不得不感叹“康成入吾室,操我矛,以伐我乎!” 东汉灵帝末年,“党锢”解禁,朝廷多次征召郑玄为官,可他一心向学,淡泊名利,婉拒了所有邀请,继续在家乡教书育人。他的声名远播千里,求学者络绎不绝,前后多达数千人。北海国相孔融对他极为尊崇,特命高密县令在其家乡立乡名为“郑公乡”,建门名为“通德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郑玄在避乱途中,曾遇黄巾军数万人。令人敬佩的是,义军战士知晓他是高尚的学者,不仅向他致礼,还相互约定保护他所在的县境,由此可见郑玄在当时的崇高威望和人们对文化的敬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会战于官渡,袁绍为争取民心、士望,竟令其子袁谭强迫郑玄随军。此时的郑玄已年逾古稀,在随军途中,他最终病逝于元城。即便病重临危,他手中的笔也未曾停下,仍在注释《周易》,为学术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相传郑玄曾在黉山授徒讲学,从那时起,黉山山腰的郑公书院便书声朗朗,开启了它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之旅。 郑玄在黉山讲学期间,其教学方式独特而灵活。他不仅口传经典,还会带领生徒到山下筑台演练《易》《礼》《乐》等章法。现今黉山之东留存的“演礼台”,就是当年郑玄带领学生演习礼仪的地方。学生们在演礼台旁建舍居住,久而久之,这里聚居成了如今拥有上千人口的村庄——演礼庄。受郑玄讲学的影响,演礼庄及附近山头、寨里、泉子、道口等村庄的百姓,一直秉持着和睦相邻、仁义友善的习俗,这种文化的传承,犹如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郑公书院对面有一处平坦的山坡,传说是郑公与生徒晒书的地方,因此被称为“晒书台”。书院四周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叶细如韭”的青草,叶片长尺余,柔韧结实,终年不枯,相传这是郑公生徒常用的捆扎书笺之物,故而得名“书带草”,如今这种草依然在山坡上茂盛生长,仿佛在诉说着当年书院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