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来自大洋彼岸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43|回复: 0

小院里的治国道理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74

回帖

280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807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C.jpg
暮春时节,邹国城南的小巷里飘着槐花香,孟子住的那处院子就藏在巷尾。柴门是旧松木做的,被雨水浸得发黑,门楣上挂着串干艾草,风一吹就沙沙响。这天午后,孟子正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编草鞋,手里的麻线搓得均匀,指尖沾了点泥。早上刚去菜畦里浇了水,菠菜和小葱都冒得绿油油的。
忽然听见柴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穿体面麻布衣裳的人站在门口,身后跟着个挑担子的随从,担子里是绢布和几罐粟米。来人对着院里作揖,声音挺急:“敢问是孟夫子家吗?我是滕国的大夫然友,奉我们国君之命,特地来求见您。”
孟子放下手里的草鞋,拍了拍手上的麻絮,笑着起身:“然大夫远来,快坐。童子,倒碗井水来,加片薄荷。”院里的石桌擦得干净,旁边摆着两个蒲团。然友坐下时,瞥见石桌上摊着本翻旧的《诗经》,书页间夹着片晒干的槐树叶。
“实不相瞒,”然友喝了口井水,才定下心神,“我们国君刚即位没多久,老国君也就是他父亲,上个月刚下葬。国君心里难过得很,想照着老规矩,为父亲守三年丧,可又拿不定主意,特地让我来问您。”
孟子捻着胡须,指了指院角的蒲公英:“然大夫见过这草吗?春天发芽,秋天枯掉,根扎在土里,要是没了雨水滋润,没了太阳晒,早就蔫了。做儿子的对父母,就像这草对根一样,你想想,哪个孩子不是在父母怀里抱到三岁,才能自己站稳了走路?现在父母走了,用三年时间报答这份恩,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然友皱了皱眉:“夫子说得在理,可您也知道,现在各国的国君都不这么做了。鲁国、卫国的国君,父亲死了也就守几个月丧,要是我们滕国独行其是,邻国说不定会笑话我们‘迂腐’,甚至趁机来欺负我们。滕国太小了,夹在齐国和楚国中间,实在经不起折腾啊。”
孟子没急着反驳,反而起身拉然友走到院墙边,指着墙外的田地:“你看那片地,农夫春天耕地,夏天除草,秋天收粮,冬天藏种子,从来不敢误了时节,所以就算遇到小灾,也有粮吃。治国和种地是一个道理,最根本的不是怕邻国笑,是怕百姓寒心。”他蹲下身,从菜畦里拔起一棵小葱,根须上还带着土:“滕君要是真能守三年丧,不是摆样子给人看,是真的心里装着父亲,百姓看在眼里,会怎么想?他们会说‘我们的国君是个重情义的人’,到时候不用国君下令,百姓自己就会学,儿子对父亲更孝顺了,弟弟对哥哥更恭敬了,整个国家的风气都会变。你以为当年周文王在岐山,为什么能凭着一小块地方,让天下人都归顺他?就是因为他父亲季历死了之后,他在墓旁边搭了个草棚,守了三年丧,三年里不喝酒、不奏乐,连肉都不吃。岐山的百姓看见了,种地的都互相让地界,走路的都互相让道,不是周文王用鞭子逼他们,是他的孝行打动了人啊。”
然友的眉头松了些,却还是有些顾虑:“可守丧这三年,国君不能常处理政事,要是齐国或楚国来打我们,怎么办?百姓就算齐心,也抵不过大国的军队啊。”
孟子笑着摇了摇头,回到石桌旁坐下,拿起那本《诗经》,翻到有槐树叶的那一页:“你看这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百姓要的不是国君天天坐在朝堂上发号施令,是要能安稳过日子。滕国虽然小,可只要国君把百姓的日子放在心上,让他们有‘恒产’,就是能长长久久守住的产业,比什么军队都管用。”
“我给你算笔账,”孟子伸出手指,一笔一笔数,“每家给五亩地的院子,院子里种上桑树,妇人养蚕缫丝,五十岁的老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不用冻着;家里养些鸡、猪、狗,别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老人就能经常吃到肉,不用光啃粗粮;再给每家一百亩田,官府别在农忙的时候征徭役,别让农夫错过耕种、收获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不会饿肚子。”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光让百姓吃饱穿暖还不够,还要办学校。村里的学堂叫‘庠’,城里的叫‘序’,让先生教孩子们‘孝悌’: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你想想,要是路上看见头发花白的老人,年轻人都主动帮他挑担子,不让老人自己扛着重物走,这样的国家,百姓能不跟国君一条心吗?”
“当年商汤住在亳地,地方也只有七十里,比滕国大不了多少。旁边的葛国国君,连祖宗都不祭祀,不是不想祭,是懒得给百姓办事,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粮食给祖宗当祭品?商汤就派人给葛国送牛羊,让他们祭祀,葛国国君却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商汤又派亳地的百姓去帮葛国种地,老弱的人就背着饭去给种地的人送吃的。结果葛国的人非但不感激,还抢送饭的人,甚至杀了一个小孩,就因为那小孩的饭里有块肉。”
说到这儿,孟子的语气重了些:“商汤为什么后来能推翻夏朝?不是因为他的军队强,是因为百姓觉得‘商汤是为我们做主的’。葛国的百姓受不了国君的暴虐,都跑到亳地来;其他国家的百姓听说了,也都盼着商汤来治理他们。你看,大国欺负小国,从来不是因为小国小,是因为小国的国君把百姓的心丢了。要是滕国的百姓都觉得‘我们的国君待我们好,就算死,也不能让外人欺负我们的国家’,齐国、楚国就算有十万大军,敢来吗?”
然友听到这儿,猛地站起身,对着孟子深深作揖:“夫子一席话,比我在滕国朝堂上听十次议论都清楚!我这就回去告诉国君,不仅要守三年丧,更要照着您说的,给百姓分田、办学堂,就算滕国小,只要百姓齐心,也能立住脚!”
孟子也站起身,送然友到柴门口,指着巷口的老槐树:“你告诉滕君,治国不用怕‘小’,就怕‘不诚’。对父母诚,百姓就信你;对百姓诚,国家就稳了。就像这棵槐树,虽然长得慢,可根扎得深,就算刮大风,也倒不了。”
然友走的时候,随从挑的担子轻了些,孟子只留下了一罐粟米,说“够我和童子吃几天就行”,绢布和其他的粟米都让他带回去,“给滕国的学堂买些竹简吧”。
看着然友的身影消失在槐花香里,孟子回到院里,拿起没编完的草鞋,继续搓麻线。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石桌上的《诗经》上,那片槐树叶轻轻动了动,像是在应和着巷外传来的、农夫耕田时的吆喝声,那声音里,满是踏实的希望。

R-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22 14:21 , Processed in 0.0841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