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来自大洋彼岸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221|回复: 1

竹林七贤是中国乱世中精神图腾与魏晋风度诗意栖居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代。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不绝,礼教纲常崩坏,孕育出了中国文化史上极具个性与魅力的魏晋风度。而在这场思想与艺术的盛宴中,竹林七贤无疑是最耀眼的群星。他们以竹林为精神据点,以饮酒、清谈、佯狂为武器,在黑暗的乱世中开辟出一片诗意的栖居之地,用独特的生命姿态,为后世留下了一道跨越千年仍令人心向往之的精神风景线。
竹林七贤不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团体,是后人对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年)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人年龄、出身、性格各异,他们因对当时司马氏集团统治下的政治黑暗与礼教虚伪的共同反抗,以及对老庄哲学的共同推崇,走到了一起,经常在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的竹林中聚会,纵酒放歌,高谈阔论,由此得名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嵇康无疑是精神领袖般的存在。他出身儒学世家,却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不仅精通诗文、音乐,还擅长击剑,是一位兼具文人风骨与侠客气质的名士。嵇康的性格刚直不阿,对司马氏集团的篡权野心与以孝治天下的虚伪礼教深恶痛绝。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拉拢名士,多次征召嵇康为官,却都被他坚决拒绝。他甚至为了表明立场,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好友山涛(字巨源)断绝交往。在这封信中,嵇康痛斥官场的污浊,直言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公开挑战儒家正统思想,将对司马氏集团的不满表达得淋漓尽致。
嵇康的音乐造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创作的《广陵散》被誉为中国古代琴曲的巅峰之作。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临刑前,曾索琴弹奏《广陵散》,曲终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叹息,不仅是对一首琴曲失传的惋惜,更是对一个时代文人理想破灭的悲怆呐喊。嵇康的死,是竹林七贤群体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成为了魏晋风度中最悲壮的一幕。他用生命诠释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追求,其人格魅力与精神气节,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阮籍与嵇康的刚直不同,的反抗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佯狂避世。阮籍出身名门,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深厚。他同样崇尚老庄,却因身处乱世,不得不以更隐晦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阮籍常常独自驾车出游,漫无目的地行驶,直到无路可走时,便放声大哭,然后返回,这就是著名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是他内心苦闷与绝望的真实写照。
对司马氏集团的拉拢阮籍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他曾被迫担任步兵校尉,却终日饮酒,不问政事,以此逃避卷入政治斗争。他还常常以青白眼待人,对志同道合的名士,他用青眼(正视)相待;对虚伪的权贵与俗儒,他则用白眼(斜视)相对,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阮籍的诗文成就极高,其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笔法,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社会的思考与感慨,被誉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等名句,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愤。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性格最为温和、务实的一位。他早年与嵇康、阮籍交好,一同隐居竹林,后来却在司马氏集团的征召下出仕为官。山涛的这一选择,曾遭到嵇康的严厉批评,两人因此绝交。但事实上,山涛并非贪图富贵之人,他在官场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正直的品格,多次举荐贤才,为朝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晚年时,还曾多次请求辞官归隐,试图回归曾经的竹林生活。山涛的人生选择,反映了竹林七贤在乱世中不同的生存策略,也让我们看到了魏晋名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妥协。
11190109_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0

主题

63

回帖

273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34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秀是竹林七贤中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曾为《庄子》作注,其注释“发明奇趣,振起玄风”,对后世庄子思想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向秀与嵇康关系最为密切,两人常常一起打铁(嵇康擅长打铁,以此为生)、论道。嵇康被杀后,向秀被迫出仕,路过嵇康的旧居时,写下了著名的《思旧赋》。这篇赋篇幅短小,却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嵇康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悲愤,“叹黍离之愍周,悲麦秀于殷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司马氏集团残暴统治的不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哀悼友人的经典之作。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以饮酒闻名的名士,他的人生几乎与酒融为一体。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却性情放达,不拘小节,写下《酒德颂》。文中塑造了一个“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大人先生形象,讽刺了那些拘泥于礼教的君子,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刘伶的饮酒并非单纯的嗜酒,而是一种反抗现实的方式。他常常乘鹿车,携一壶酒,让人拿着锄头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这种看似玩世不恭的态度,实则是对生死的超脱与对世俗礼教的蔑视。在司马氏集团的高压统治下,刘伶用酒精麻醉自己,也用酒精来保护自己,避免卷入政治漩涡。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他在竹林七贤中以音乐才华与放诞不羁的性格著称。阮咸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弹琵琶(当时的琵琶与现代琵琶不同,形状类似月琴),后世将他弹奏的琵琶称为“阮咸”,这一乐器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阮咸的行为举止常常突破礼教的束缚,《世说新语》记载,他曾在七月七日“晒衣节”时,把自己的内裤挂在院子里晾晒,面对别人的嘲笑,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种幽默而大胆的行为,既是对世俗虚伪礼教的讽刺,也是对真实自我的坚持。阮咸还曾与姑母家的鲜卑婢女私通,后来姑母要离开,带走了婢女,阮咸得知后,不顾一切地骑上驴子去追赶,最终与婢女一同返回。这种追求爱情自由、不顾世俗眼光的行为,当时是极具叛逆精神的。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一位,他出身名门望族“琅琊王氏”,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王戎识李”的故事:王戎七岁时,与小伙伴们在路边看到一棵结满李子的树,其他孩子都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他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孩子们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王戎成年后,虽然也曾与其他六位名士一同在竹林聚会,但他的性格更为务实,甚至有些吝啬。史书中记载,王戎家中有好李子树,他为了防止别人得到李子的种子,竟然在卖李子前,先把李子的核钻破。这种行为与竹林七贤的放达形象似乎有些不符,也让他成为七贤中争议较大的一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戎的务实也让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身与家族,他在官场中历任要职,最终得以善终,这在动荡的魏晋时期是非常难得的。
竹林七贤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东汉末年以来,黄巾起义、军阀混战,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传统的儒家思想失去了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到了曹魏时期,尤其是司马氏集团篡权前后,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大肆诛杀曹爽集团的成员,随后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推行高压统治,“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是被司马昭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教”的罪名杀害的。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文人雅士们既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选择避世隐居,通过饮酒、清谈、佯狂等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老庄哲学成为了竹林七贤的精神支柱。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让他们找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理论依据。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儒家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调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他们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方式上,就是放达不羁、率性而为;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追求真情实感、反对形式主义。竹林七贤的诗文、音乐、书法等作品,都充满了个性色彩与哲学思考,成为魏晋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林七贤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魏晋时期,而是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他们的诗文开创了“玄言诗”的先河,对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陶渊明的田园归隐生活,与竹林七贤的隐居情怀一脉相承;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不羁,正是对魏晋风度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在被贬谪期间,以老庄思想自我慰藉,其旷达的人生态度,也与竹林七贤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思想方面,竹林七贤所倡导的“任自然”“重个性”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对礼教虚伪的批判,也为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借鉴。在艺术方面,嵇康的《广陵散》、阮咸的“阮咸”乐器,都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竹林七贤的命运也反映了乱世中文人的无奈与悲哀。他们虽然以放达的姿态反抗现实,但最终大多未能摆脱政治的影响。嵇康被杀,阮籍抑郁而终,向秀、山涛、王戎被迫出仕,刘伶、阮咸也只能在饮酒与放诞中消磨时光。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缩影。
竹林七贤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人生。同时我们面对世俗的功利与浮躁,要像竹林七贤那样,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独立,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被世俗的功利与浮躁所同化。
竹林依旧,七贤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竹林中的清风,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吹拂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是乱世中的精神图腾,是魏晋风度的诗意栖居者,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4 03:21 , Processed in 0.09019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