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走进周村旱码头,每当脚步踏入这块土地,脑海里都浮现出《大染坊》里的陈六子,这个影子环绕在天空,让我懂得它不仅是一座商贸重镇,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它的往昔繁华与沧桑变迁。 周村旱码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永乐八年(1410年)兴建的古商业街 ,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留完好。周村地处内陆,却凭借运河支流与陆路交汇的天然优势,在明代成为旱码头。彼时,商贾以骡马驼货,将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资在此中转,石板路便成了财富流动的动脉。清嘉庆四年,邑人王衍霖在《周村重修兴隆桥碑记》中记载:“周村烟火鳞次,泉货充仞,居人名为旱码头。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之属,以其不通水路,无巨舰飞帆破浪翻飞之盖,故别之曰旱码头。”这一记载,生动地描绘了周村旱码头的独特地位。 历史的车轮到了清代,周村迎来了鼎盛时期。晋商、徽商等各大商帮云集于此,票号、绸庄林立。瑞蚨祥、谦祥益等百年老店在此生根发芽,商铺招牌上的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照着“旱码头”向“金周村”的蜕变。据相关记载,当时周村商号、作坊最多时达到5000余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1904年,周村被清政府批准自开商埠,商业更加繁荣,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商品集散地,享有“金周村”“旱码头”的美誉,当时“商贾之盛,时超过济南,成为全省之冠”,更有“金周村、银潍县,济南、潍县日进斗金,不及周村一个时辰”之说。 周村旱码头的繁荣并非偶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朝末年,周村的丝绸业已经颇具规模,所产丝绸质地优良,远销各地。周村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交通要道,便于货物的运输和集散。周村的商业氛围浓厚,当地人善于经商,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康熙年间,财政部长李化熙告老还乡,回周村后向皇帝上书获准立“今日无税”碑,宣告市场永久免税。这一举措吸引了全国无数商人云集在此,周村迅速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奠定了百年商埠地位。 走进周村旱码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这里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精湛的技艺与审美意趣。整个景区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占地面积60余公顷,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万余平方米 ,是江北罕见、山东独有的明清古建筑群。 大街是周村旱码头的主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清一色的明清风格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门市精巧别致,匾额和招牌丰富多彩,却没有现代的广告牌,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商业世界。大街的南头是一座四柱三门木质牌楼,中间匾额上书“旱码头”三个金字,据说是1993年张艺谋导演在拍摄电影《活着》的时候搭建的,经历三十余年的风雨,如今与古商城相得益彰,再现周村当年做为旱码头的繁华景象。 丝市街,顾名思义,是丝绸交易的场所。这里曾经是周村丝绸业的核心区域,见证了周村丝绸的辉煌历史。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丝绸商号和作坊,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北方建筑的古朴大气,又融入了江南建筑的精致细腻,体现了当时南北商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漫步在丝市街,仿佛能听到当年丝绸交易的喧闹声,看到商人们忙碌的身影。 银子市街是周村的金融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的票号、银号。票号,作为中国古代的金融机构,在周村的商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银子市街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多为深宅大院,彰显着金融行业的稳重与实力。如今,虽然票号、银号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金融交易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