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60|回复: 1

照亮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火种

[复制链接]

506

主题

69

回帖

277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72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的尼山脚下,一位婴儿的啼哭划破春秋乱世的阴霾。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因头顶凹陷、形似尼丘山而得名“孔丘”的孩子,在两千五百年后,依然以“孔子”之名,成为深深镌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至圣先师”。他并非王侯将相,未曾建立赫赫功业,却以一支笔、一张嘴、一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为中国人搭建起一座关于“人”的精神灯塔。这座灯塔的光芒,从春秋战国的烽火中升起,穿过秦汉的烽烟、唐宋的月光、明清的晨雾,直至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里闪烁。
孔子的人生,起点开始便带着“礼”的烙印,也带着乱世的苦涩。他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因政治斗争避祸迁至鲁国,到父亲叔梁纥时已家道中落这位曾以一己之力托起城门、救下战友的勇士,在晚年才与颜徵在结合,生下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寡母带着他在陬邑的陋巷中长大,“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做过看管仓库的“委吏”、管理牛羊的“乘田”,甚至为了糊口帮人办过丧事。正是这段“贱民”般的生活,让他没有沉溺于贵族的虚浮,反而看清了底层百姓的疾苦,也看清了“礼”不是贵族的装饰品,而是让社会有序、百姓安居的根基。
鲁国曾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周礼保存最完整的国家,祭祀时的乐舞、君臣相见的礼仪、百姓婚嫁的规矩,都还残留着西周“郁郁乎文哉”的影子。年少的孔子,便在这些残存的“礼”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史记》记载,他小时候玩游戏,不像别的孩子追逐打闹,而是“常陈俎豆,设礼容”,把祭祀用的礼器摆出来,模仿大人行礼的模样。这种对“礼”的痴迷,不是孩童的儿戏,而是他对“秩序”的最早向往在那个“臣弑君、子弑父”的时代,诸侯争霸、大夫夺权,原本“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规矩被打破,原本“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秩序被践踏,而孔子坚信,只有找回“礼”,才能让乱作一团的社会重新归于安稳。
孔子30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当时是石破天惊的事。在春秋时期,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学在官府”,普通人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可孔子却提出“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不管你有钱没钱,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带着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他就愿意教。第一个来拜师的是出身贫寒的冉耕,接着是家里开粮店的子贡、种地的樊迟、杀猪的子路……这些原本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人,在孔子的“杏坛”下,第一次听到有人跟他们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不是单纯的谋生技巧。
孔子从不将自己当成“教书先生”,而是学生当成“同行者”。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推行“仁政”的君主。从55岁到68岁,14年里,他们从鲁国出发,历经卫、陈、曹、宋、郑、楚等国,一路上吃尽了苦头:在匡地被当地人当成坏人围困了五天,差点饿死;在宋国,大夫桓魋因为忌惮孔子,派人去追杀他们,孔子只能带着学生们仓皇逃跑;在陈蔡之间,他们被楚军和吴军夹在中间,断了粮食,学生们饿得站不起来,子路气冲冲地问孔子:“君子也会穷困吗?”孔子却平静地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穷,也不会丢了底线;小人穷了,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14年的奔波,没有一个君主愿意真正推行他的主张。楚昭王曾想给孔子封地,却被大臣劝住:“孔子的学说太宏大了,我们楚国根本做不到,不如不用他。”孔子其实早就知道结果,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还是要走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就像他对学生说的:“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来改变这个世界了。”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不是固执,而是一种“仁者”的担当:明明知道前路难走,却因为不忍心看着百姓受苦,依然要去试一试;他是乱世中的“追光者”,也是孔子的人生底色。
孔子的人生是一部“追光史”,那么他追寻的“光”,便“仁”与“礼”这两个字,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密码,是他给中华文明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
“仁”是孔子思想的灵魂,也是孔子“人”的最高定义。在孔子之前,“仁”只是一个普通的字,指“亲爱”,而孔子把它提升成了一种贯穿所有人伦、所有行为的道德准则。到底什么是“仁”?孔子没有给过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仁”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生活里。学生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是“仁”最本质的意思:把别人当成“人”来看待,而不是工具、不是奴隶、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草芥。在那个贵族把百姓当“民”(氓)、把奴隶当“物”的时代,“爱人”这两个字,是对“人”的尊严的第一次觉醒。怎么“爱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学生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是“爱人”的底线。还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站稳脚跟,就要帮别人站稳;你想过得好,就要帮别人过得好。这不是“圣母心”,而是孔子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理解:人不是孤立的,你对别人的态度,最终会反过来影响你自己。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原本是个粗野的人,戴着公鸡羽毛做的帽子,拿着长剑到处晃,后来跟着孔子学“仁”,慢慢变成了一个“片言可以折狱”的正直君子,最后为了保护君主,战死在卫国的战场上,临死前还不忘把被砍断的帽缨系好,说“君子死,冠不免”这就是“仁”对一个人的改变,从“粗人”变成“君子”。
7405a519488f3e566482f7f4fcb7f0c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6

主题

69

回帖

277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772
 楼主|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孔子认为是“仁”的外在表现,是让“爱人”的理念落地的规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的规范,就是“仁”。很多人以为“礼”是繁琐的规矩,比如见面要鞠躬、祭祀要磕头,但孔子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礼”背后的“敬”。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办礼仪,与其搞得铺张浪费,不如简单一点;办丧事,与其仪式搞得周全,不如真心哀悼。有一次,鲁国的大夫季氏,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64个人跳舞),孔子气得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不是气季氏跳了多少人,而是气季氏破坏了“礼”背后的“秩序”: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大夫有大夫的礼,每个人都守自己的“礼”,就不会有“臣弑君”的事,百姓就能安稳生活。就像现在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是为了限制你,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安全通行。“礼”也是一样,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保护人,保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仁”是内心的“善”,“礼”是外在的“规”,两者结合,就是孔子心中的“君子”。一个内心有温度、行为有底线的人。他说“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只会一种技能的工具,而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心里有理想,做事有品德,待人有仁爱,还要会一点琴棋书画(艺),让自己的生活有情趣。这种“君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普通人:你对父母孝顺,是“仁”;你对朋友真诚,是“仁”;你上班不偷懒,对客户不欺诈,是“礼”;你过马路不闯红灯,是“礼”。孔子的思想,从来不是“悬在空中”的大道理,而是“落在地上”的生活指南。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了。他不再周游列国,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整理典籍”和“教育学生”这两件事上,比他找一个君主推行仁政,影响更为深远。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后来被称为“六经”(《乐》后来失传,剩下的“五经”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教材)。他不是简单地“编辑”,而是用自己的思想“注解”这些典籍:他把三千多首诗删改成305首《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希望通过诗歌,让人们保持内心的纯净;他作《春秋》,用简洁的文字记录鲁国的历史,却在字里行间藏着自己的褒贬,比如写“郑伯克段于鄢”,一个“克”字,就暗含了对郑庄公兄弟相残的批评,这就是“春秋笔法”,用文字传递“义理”。
孔子的学生们,把他平时说的话记下来,编成了《论语》。这本书里没有长篇大论,全是孔子和学生的对话,短的只有几个字,长的也不过几句话,却全是“干货”。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话,不是“鸡汤”,而是孔子自己的生活经验: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就是这么做的,70岁了还在学《周易》,“韦编三绝”(把穿书的牛皮绳都翻断了三次);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哪怕一辈子没实现理想,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总能从学习和教学生中找到快乐。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分散到各国,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子夏去了魏国,在西河讲学,连魏文侯都来听他上课;子贡在鲁国经商,用财富支持孔子的学说,还到处游说诸侯,为孔子赢得了“天纵之圣”的名声;曾子则把孔子的思想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形成了“孔孟之道”。
真正让孔子思想成为“国学”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因为儒家思想比其他学派“厉害”,而是因为儒家的“仁政”“礼治”最符合大一统王朝的需求。汉武帝需要一种思想来凝聚人心,而孔子的“忠君”“孝亲”“爱人”,正好能让百姓认同君主、认同国家。从那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了中国古代的“官方哲学”,科举考试考的是儒家经典,官员们讲的是儒家道理,老百姓的生活里也全是儒家的规矩,过年要祭祖(孝),结婚要拜天地(礼),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仁),就连小孩子读书,第一本读的都是《论语》。
两千多年的传承里,孔子的思想被人“改造”过多次。有的统治者把“忠君”变成了“愚忠”,让百姓无条件服从君主;有的儒生把“礼”变成了繁琐的“礼教”,如“三从四德”,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可是这些都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对大臣要有礼,大臣才对君主忠诚,不是单方面的服从;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批评人们重欲望轻品德,而不是要压制人的正常情感。
真正的孔子思想,从来不是“僵化”的,而是“活”的,像宋朝的朱熹,用“理学”重新解读孔子,让儒家思想适应了宋朝的社会;明朝的王阳明,用“心学”重新诠释“仁”,说“知行合一”,让儒家思想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到了近代,梁启超、胡适等人,又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天下为公”那里,找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资源。
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圣人”,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天生就懂道理的人,只是喜欢学习古代的智慧,并且努力去实践而已。他也有缺点:他会因为学生宰予白天睡觉而骂他“朽木不可雕也”,会因为鲁国国君不重用他而“欲居九夷”(想去偏远的地方),会因为自己的理想没实现而叹气,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
孔子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思想“万能”,而是因为他用一生的时间,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也最深刻的道理:人活着,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像个人”。有仁爱之心,有礼仪之规,有理想,有担当,哪怕前路难走,也不丢底线,不丧初心。
两千五百年过去了,春秋的烽火早已熄灭,孔子的身影也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火种,却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燃烧。当我们对陌生人伸出援手时,当我们对父母心怀感恩时,当我们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底线时,我们就是在践行孔子的思想,就是在做一个“君子”。我们今天读孔子,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从他的思想里,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答案。因为孔子关注的,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这,就是孔子留给中华民族的最好遗产,它不是一本本厚重的典籍,而是一颗“爱人”的心,一份“担当”的勇气,一种“活得像个人”的信念。而这份遗产,会像尼山的月光一样,继续照亮中华民族未来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9-17 21:13 , Processed in 0.0893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