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那慕汗 于 2019-8-4 16:11 编辑
十年匆匆(38、39) 桓台 张连勋
三十八、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三个月的预科训练结束了。龙哥完成了一个由民变兵的集训,学政治,练队列,轻武器射击,舰机识别等科目,当新兵的这些基本要求,龙哥一步步走过,圆满完成了任务,获得优秀学兵的光荣称号。
为了对新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队组织到驻地附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吃罢早饭,十三连队全体人员,分别乘三辆解放牌军车,前往几十里外的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早春二月,广东已似北方的初夏,艳阳高照气侯宜人,站在敞篷军车上,吹来徐徐的凉风,不时有路旁的落叶松枝从车旁划过,公路两边一片片似镜面样的水稻田,还有黄黄的成片油菜花,映入龙哥他们的眼帘。龙哥感叹道,这富庶的江南水乡,一派好春光,北方自己家乡的黄土地,早春时乍暖还寒,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节。
汽车来到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门前,在指导员的引领下,龙哥他们依次进馆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而建立的历史人物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口村南面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内。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收藏的文物主要有:销烟池木桩、木板、鸦片烟具、林则徐手迹等。馆内还陈列着林则徐禁烟时期的鸦片战争前的形势、罪恶的鸦片输入、林则徐与广东禁烟等文字资料。通过馆内讲解员讲解、录像放映等形式,龙哥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龙哥看到那焚烟池,看到那一件件泛黄的文物,看到那一门门古老的火炮,看到林则徐坚定的禁烟决心,明白了林则徐禁烟的重要意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禁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我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帝国主义向中国贩卖鸦片的反动本质,唤醒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意识。大大抑制了英帝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禁烟给当时中国带来的重要的影响。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龙哥参观后深深地感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家强大才能不让外贼欺负,才能不怕外敌入侵。帝国主义侵华,用尽炮舰政策、贸易掠夺、传教等文化入侵各种手段。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做为人民海军战士,倍感重任在肩。
三十九、农场砍甘蔗
早饭后,十三队全体人员,身背背包,肩左右斜挎水壶和挎包,在操场上聆听指导员去农场劳动前的“战前动员”,三台草绿色的解放牌运兵车早已停在操场边。当最后指导员讲到“同志们!除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安全注意事项外,还有一点,就是这一周砍甘蔗劳动时,大家可以尽情地吃甘蔗,享受甘蔗那饱满的汁液和甜甜的滋味!”听到这里,全队一百多号新兵高兴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进入东莞小捷窖农场,这是舰队后勤部的农场,主要种植甘蔗和水稻。龙哥第一次看到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蔗林,珠江吹来徐徐的风,甘蔗的叶子之间耳鬓厮磨,发出“刷刷刷、刷刷”的声响,恰似一首江南水乡的落雨曲,优美悦耳动听,此时的龙哥,心中有些许的陶醉了。农场的工作人员,给每位新兵发一顶草帽和一把弯月似的镰刀,大家一人两垄开始砍甘蔗。砍前先撸掉甘蔗上的叶子,用砍刀在甘蔗最底部砍断,一根又粗又长紫色的甘蔗,就这样完成了生长周期,将要被送往榨糖厂。
进了甘蔗地,龙哥他们抽空就啃上口甘蔗,嚼着吸允着甘甜的汁液,那种糖分极度匮乏的年代,使龙哥恨不能将整颗甘蔗吞下去。吃到甘蔗的顶端,竟然甜度极小。原来,甘蔗靠近根部的比较甜,因为甘蔗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消耗养分。小甘蔗上下都不甜。长大以后,一方面制造出来的糖分增加,另一方面消耗养分减少,多余糖分就贮藏在甘蔗的下部分。所以成熟的甘蔗都是下段比上段甜。另外,由于甘蔗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大量水分,所以,甘蔗本身的水分大多在叶子附近,根部反而比较少,这样根部糖的浓度比较高,甘蔗下段比上段甜, 所以,才有了“甘蔗不能两头甜”说法。
晚间,龙哥他们住在茅草棚式的兵舍。一排排的架子床,挂好行军蚊帐,开完班务总结会,一个个都早早地钻进蚊帐里休息了,看来劳动了一天都累了。可龙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白天叫大黑蚊子咬在脖子上的疱直痒,双耳也热的发烫,随着心脏的跳动,耳朵也跟着脉波“咚嗒、咚嗒”地跳动。指导员查铺过来关心道,“龙班长!那儿不舒服,起来我陪你到军医处看看吧!”指导员陪龙哥找到值班军医,军医仔细检查过后,对指导员和龙哥说,“没什么大问题,是甘蔗吃多了引起的。吃糖多了热量高,身体吸收不了那么多热量,就反映在双耳和情绪上。回去后多喝水,增强身体代泄功能,明天就没事了。”
以后的几天,龙哥再不敢放肆地吃甘蔗了。通过这件事,龙哥深深地体会到,在家时爷爷常说给自己听的“物极必反和过犹不及”的道理,是多么富有生活的哲理性。(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