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文学沙龙改稿会的感想 张店 柴洪舸 6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英德科技公司三楼小会议室举行的新一期文学沙龙。
“沙龙”一词作为舶来品,是法文SALON的译音,是会客厅的意思。代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老时间老地方相聚于此,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话题交流谈论。我以为无拘无束畅谈聊天应是其显著特点。
这一期沙龙,旨在通过对作者投稿作品的讲评,探讨网络文学平台,如何成为帮助作者提升写作能力、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源于互联网的发展,更源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诗词歌赋的创作已经不再单纯为文人墨客所专用。写文投稿,这种曾经神秘又门槛极高的文化艺术活动,随着网络文学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开始走入了寻常百姓中,与普通群众、与不从事文学艺术专业工作的人有了更密切、更广泛地接触。
如今打开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随时可以通过敲击键盘,把想说的话,把想表达的感情,尽情倾诉、抒发。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可以借助电子手段从事文学创作。当看着自己的一篇小小文章被编辑认可,可以登载出来,心里会倍感欣慰,那是一种似乎找到知音的畅快感。不像往纸媒投稿,等一个月也不见得能给回应。一句“稿件两月内不刊发,可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的外交辞令,把作者辛辛苦苦写出的文字一下子打回原形,也扑灭了众多爱好者刚刚燃起的文学小火苗。
不同领域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中,使网络文学内容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一面。比如有的作者了解民俗风情,常常把传说故事、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加以利用,使文字显得活泼有趣;有的作者把文字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增加了文字的知识性、趣味性;有的在写作中注重景色、植物、动物等细致描写和颜色对比,增强了文字的视觉效果,引人眼球;有的文字代入感强烈,常常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次讲评,打破了主讲老师“一枝独秀”的“独唱”,现场几乎是“百家争鸣”,是不同声部的“轮唱”。不等主持人点名,围观的各位师友就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对共同认同的内容,大家一致频频点头称道;对有的语句因没有连贯而导致的歧义,也都积极发声,善意地提出修改建议;对谁有独到见解,师友们不吝啬地给与掌声鼓励。气氛之热烈,态度之坦诚,情绪之高涨,达到了不热爱无以参与,不热爱无以抒发,不热爱无以包容的程度。
交流中也提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那就是,电子投稿虽然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不意味着随意地、不加修改就上传。作为业余爱好,能达到文学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独到,一气呵成,通篇读来让人觉得畅快淋漓的作者毕竟是少数,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业余作者不细致的理由。比如有时作者心中畅快无比,想写篇文字表达,就顾一时兴奋,缺少了通篇考虑;有的作者在文章题目的拟定,结构的协调上还可以更周全一些;有的语言洋洋洒洒,很丰富,可是过于沉湎于口语,导致了文字美感的减弱;有的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不太在意,比如一个逗号点到底,或者引号与书名号混用等不规范的情况都有存在。
唐代诗人贾岛曾为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而反复斟酌,并与韩愈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同样是唐代一位“苦吟”派诗人卢延让,也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人们在吟诗时为一个字而苦苦思索、执着追求的态度让人敬佩。唐代能成为诗歌成就最高的朝代,也应该与诗作者的孜孜以求是分不开的。茅盾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写好文章的秘诀是修改。也有人这样说,写作的时候当作者,修改的时候当读者。
大作家们的文章如果是“人参”,能大补,我们业余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当“萝卜”也不错,可消食、能顺气。网络文学形式的长处是快,但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由于土壤、气候、养分的不同,“萝卜”可能有大小之分,有长短之别。但是尽量把影响“萝卜”美感的泥巴洗掉,让它呈现出红红、白白、青青,水灵灵的面貌。我们可能做不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但是增加修改次数,尽可能不在文字中出现错别字,尽量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努力让语句更通顺流畅,使语言更优美,才更有利于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让文章更可读、耐读。
此篇文字是感想,也权作沙龙结束后上交的一份作业。虽修改多次,力求规整,但文中所述的诸多不足,自身也难免还存在。恳请师友留言点评、圈涂修改,以期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