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团锦簇花东村
淄川 陈柳来
在高青县,高青大米,高青西瓜、高清黑牛、黄河鲤鱼等美食被大家熟知,而在高青蛙黄河岸边的花东村,有一种菌菇——杏鲍菇是否被大家熟知呢?在花东村,这株小小蘑菇却为花东村村民撑起了脱贫伞’。而这位让小小蘑菇撑起脱贫伞的人叫崔爱民。结识崔爱民,是在苗主席组织的司娟老师的新书《随风摇记忆》发布会上。当时与崔老师并未细细交流,我只以为凡来者都是文学梦的追逐者。并不知道他不善言谈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光鲜感人的故事。直到7月13日,随淄博网络作家组织的高青采风,崔爱民省优秀共产党员,市政协委员、爱民书记,新华光培训学校董事长这些实至名归的荣誉才被我所知。在新华光学校,原以为他会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却只有寥寥数语。当我们走进弥漫着杏鲍菇香的花东村,虽是入伏第一天,走在高青县花东村的爱民路上,我们并没有感到伏天室息的闷热。路两旁绿阴处,村民三五成群,或聊天,或打牌,悠然自得。
可三年前的花东村,并不是如眼前所见的景像。而是一个贫困人口多,村事无人管,打架纠纷多的烂村子。花沟镇花东村共有136户375口人,2015年全村有41户72人被认定为贫困人口,村民收入水平低、村内无企业经济基础薄弱,村级集体收入不超过2万元,年轻人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劳动力只剩老弱妇幼。为了帮助70余名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子。花沟镇党委四顾茅庐选任在外经商的“能人”崔爱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崔爱民初中毕业之后外出打工。尝试过各种打工经历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建筑陶瓷行业,掌握了了建筑陶瓷的原料配制、制造工艺,学到了产品营销知识,在历经苍桑之后,终没有放弃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实现了脱贫致富梦,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面对花沟镇党委政府的邀请,崔爱民也曾犹豫过。可每次回家,面对脏乱的街道,残困者无助的眼神,心里就像刀割般难受。在与自己无数次博弈之后,才懂得有所舍,才能安妥好自己的灵魂,毅然放弃在张店的事业回乡创业。
上任之后为了尽快让村民脱贫奔康,崔爱民先后到浙江、福建参观考察,为花东村引进了食用菌研发种植项目,打造花东村“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的立体循环经济。崔爱民个人投资60万元,利用东村县里扶持资金50万元和富民生产贷145万元,建设养菇房20间1200平米,养菌房600平方,占地面积25亩,工期8月份之前完成,8月底出菇,每天出菇4-5吨,可容纳60人就业,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每年给29户贫困户分红1000元,增加村集体收入5到10万元,可带动周边10个村村民共同致富。就像崔爱民的名字一样,在他的心里,村民的事时时装在心里。在农村,房子土地是命根子。他却把自己的老房子,无偿送给村里建办公室。他自掏腰包为村民建设党建文体广场、投资40万元整修村庄道路,被村民命名为“爱民路”。因他从小读书少,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要想村里富,首先要抓教育。在花东村学生求学要到张店,家长来回接送不方便。能不能把张店的教学引到高青?他与教师司娟不谋而和创办了新光华培训学校。他资助贫困大学生、为老人发放福利,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沿着爱民路,我们走进花东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制作车间里,堆放着金灿灿的玉米,几位五六十岁的妇女在忙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菌菇房里,流溢着一种杏仁醇甘的芬芳。这味道只有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明白,在杏鲍菇房里被这味道裹着,顿觉心肺畅然恬怡。看着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结实、乳白的杏鲍菇,我曾问过创业之余依然爱着文学的崔爱民写过一些文学作品。他却谦虚着三言两语带过。而我却觉得自己曾写过的文字显的如此苍白,而醒在杏鲍菇芬芳的花东村是他的一部百读不厌的作品。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灯,清洁的爱民路。一张张打工返乡青年的笑脸,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的杏鲍菇是他作品里生动细节。
这些不是他豪言壮语喊出来的,而是用爱心执着奋斗出来的。大爱无言。他将大爱精华糅合,将美好重组在氤氲的杏鲍菇香里,凝成花东村花团锦簇的模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