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退休在家,将自己关在书房,每天诵持《金刚经》和研读宣化上人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它是佛教经典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典籍,属于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它以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佛陀释迦牟尼在祇树给孤独园与弟子须菩提之间关于“般若智慧”的探讨,其核心思想围绕“破执显真”展开,引导众生超越世俗的分别心与执着,体悟诸法空相的真理,最终抵达解脱的彼岸。千百年来,这部经典不仅深刻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更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辨和超脱的人生智慧,跨越宗教界限,成为滋养无数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金刚经》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古印度,此时佛教已从原始佛教时期进入大乘佛教发展阶段。原始佛教更注重个人的修行解脱,而大乘佛教则强调“自度度人”,主张通过般若智慧的觉醒,不仅自身成就佛果,更要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这一理念在《金刚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流传过程中,《金刚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有六个版本流传,其中以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翻译的版本最为流传广泛,它文字简练优美,意境深远,成为后世研读《金刚经》的主要依据。鸠摩罗什的译本之所以影响深远,不仅在于其译文的精准性,更在于他以深厚的佛学造诣,将般若思想中“空”与“有”的辩证关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领悟。同时,《金刚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哲学领域,它与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相互融合,推动了魏晋玄学的发展,也为宋明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文学艺术领域,无数文人墨客从《金刚经》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量诗词、书画作品,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便充满了“空”“寂”的般若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经典语句,早已超越佛教语境,成为人们应对人生困境、调整心态的智慧格言。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围绕“诸法空相”展开,这里的“空”并非指绝对的虚无,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即“无我”),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处于不断生灭变化的过程中。佛陀经中多次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便是要破除众生对“相”的执着——无论是外在的物质现象,还是内在的思想、情感、观念,都只是暂时的显现,并非真实不变的存在。 其中,“破我执”是理解“诸法空相”的关键。“我执”即众生对“自我”的执着,认为存在一个独立、永恒、主宰一切的“自我”(包括“色我”“受我”“想我”“行我”“识我”,即“五蕴”)。《金刚经》中,佛陀通过反问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指出“我”的本质是五蕴的暂时聚合,并无固定不变的自性。若众生执着于“我”,便会产生贪、嗔、痴等烦恼:因为执着于“我的利益”,便会为了获取而产生贪婪;因为执着于“我的观点”,便会为了争辩而产生嗔恨;因为执着于“我的认知”,便会陷入无明,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