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山东花卉
山东奇石
山东封面
泰山云
查看: 32|回复: 1

贞观盛世的奠基者

[复制链接]

529

主题

89

回帖

295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51
发表于 昨天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42093a47e6f1452ba.jpg


很久之前就想写房玄龄,因为他是淄博人,也是中国贤相的典范。大唐王朝的历史长卷中,房玄龄的名字照亮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天空。这位历经隋末战乱与唐初建制的政治家,以其深谋远虑的智慧、鞠躬尽瘁的忠诚和廓清寰宇的才干,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时代。从青年时期预言隋朝将亡的远见,到临终前仍忧心国事的赤诚,房玄龄用七十年的人生,诠释了何为"为臣之勤心,玄龄为最"的至高评价,成为后世敬仰的贤相标杆。
房玄龄生于公元579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儒学世家。曾祖房翼为北魏镇远将军,祖父房熊任北齐释褐从事,父亲房彦谦更是隋朝著名的饱学之士,曾任泾阳令,以清廉正直闻名。家庭环境,为房玄龄自幼浸润儒家经典、通晓经史子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不仅博览群书、擅长诗文,更精于草书隶书,少年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房玄龄与一般士大夫不同,自幼就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洞察力。隋文帝仁寿年间,天下看似太平,年仅二十余岁的房玄龄随父入京,却私下向父亲断言:"隋帝本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而有之,又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僣,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 这番预言在当时看来或许过于危言耸听,却精准预见了隋朝因统治阶层内斗与暴政而覆灭的结局,显露出非凡的政治远见。十八岁时,房玄龄经科举考试中进士第,授羽骑尉,入秘书省担任校对之职,后补任隰城县尉,正式踏入仕途。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却因汉王杨谅谋反案受到牵连,被贬至上郡(今属陕西绥德县)。即便身处逆境,他仍保持着儒者本色。父亲病重时,他悉心照料,衣不解带;父亲病逝后,他五日滴水未进,尽展孝道。这种兼具智慧与德行的特质,为他日后辅佐明君埋下了伏笔。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乱,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李世民率军攻取渭北。此时的房玄龄敏锐地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秦王或将成为终结乱世的天命之人。他毅然抛弃官职,驱马奔赴军营门前求见,经温彦博引荐,得遇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当即任命其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执掌文告与军机要务,房玄龄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长达三十一年的君臣际遇。在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房玄龄展现出独特的战略眼光。每当平定一方势力,众将都争相抢夺珍宝财物,唯有房玄龄忧心于人才搜罗。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凡遇胸怀韬略的文臣或英勇善战的武将,必亲自登门结交,悉心引荐至秦王府,使其为李世民效死力。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举动,为秦王府聚集了杜如晦、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一大批日后的开国功臣,构建了李世民集团最核心的人才壁垒。
房玄龄作为秦王府掌管书记,文治才华不可或缺。他草拟的章表檄文,言辞精准、文理周密,往往"驻马立成,文约理赡",无需修改便能直击要害。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声望日隆,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逐渐激化。房玄龄敏锐地察觉到危机,私下对长孙无忌进言:"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恟恟,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 这番话直接促成了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的密谋,成为玄武门之变的思想开端。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与李元吉诬陷房玄龄、杜如晦,使其被高祖李渊斥逐,严禁再侍奉李世民。当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密召二人回府时,因恐获罪,两人最初迟疑未决。李世民误以为他们背叛,派尉迟敬德持剑相召:"若不从,可斩其首以来。" 危急时刻,房玄龄当机立断,与杜如晦易道士服,潜回秦王府,参与制定了玄武门之变的详细计划。政变成功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房玄龄升任太子右庶子,获赏绢五千匹,位列功臣之首。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为帝,授房玄龄中书令,封邗国公,开启了君臣共治的新时代。作为贞观朝的首任宰相,房玄龄深知制度建设对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从律法修订到人才选拔,从文献编纂到礼仪规范,他都亲力亲为,为贞观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房玄龄的重要功绩之一是律法修订。隋末律法严苛,民怨沸腾,房玄龄秉承唐太宗"以宽仁治天下"的旨意,与长孙无忌、裴弘献等人主持修订律令,"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他们斟酌古今律法得失,废除了隋朝的许多酷刑,将原有的死刑条款大幅削减,最终制定出《贞观律》二十卷、《令》二十七卷、《格》十八卷、《式》三十三卷。这套律令体系以"宽简"为核心,既维护了朝廷权威,又兼顾了百姓利益,成为后世律法的范本,史家评价其"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唐太宗一朝,这套律令始终沿用未改,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房谋杜断"的佳话贯穿贞观政坛的亮点。房玄龄善于谋划,每逢军国大事,总能提出周密详尽的方案;杜如晦长于决断,能在诸多计策中选出最优方略。唐太宗每与房玄龄议事,玄龄必曰:"非如晦不能决断。" 待杜如晦到来,往往能迅速采纳房玄龄的良策,做出最终决定。这种"谋断相济"的合作模式,成为贞观朝决策高效的重要原因。两人不仅在工作上配合默契,私交亦深,始终以国事为重,从不因个人恩怨影响决策,为朝臣树立了合作典范。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升任尚书左仆射,与杜如晦共掌朝政,史载"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89

回帖

295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951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房玄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任贤举能。他深知个人才智有限,唯有广纳贤才才能成就大业。担任宰相期间,他"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从不因个人好恶或出身贵贱而埋没人才。对于所举荐之人,他必详尽考察其才干品行,量才授职;对于有过错的官员,也能宽容以待,注重其所长。《新唐书》记载他"无嫉妒之心,熟悉精通吏事,从来不拿自己的长处来要求别人,任用人才时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正是这种豁达的用人胸怀,使得贞观朝人才济济,文有魏征、褚遂良,武有李靖、李世勣,各尽其能,共辅朝政。房玄龄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贞观三年起,便受命监修国史,主持编撰《高祖实录》《今上实录》。贞观二十年(646年),他又与褚遂良等人重修《晋书》,历时两年完成一百三十卷,成为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之作。礼仪建设上,他与长孙无忌、魏征等编撰《大唐仪礼》一百卷,规范了国家祭祀、朝会、婚丧等各类礼仪,使"贞观之治"不仅有政治清明的内核,更有礼乐文明的外在表征。此外,他还主持编纂《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房玄龄的贤相风范,不仅体现在治国才干上,更在于他恪守臣节、知进能退的政治智慧。他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即便身居高位、家族显贵,仍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拜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最终仅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贞观十三年(639年),朝廷再次加授太子少师,他又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坦言"臣久荷荣宠,恐招灾祸"。当时他已任相十五年,女儿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与皇室联姻,家族地位显赫至极,却始终保持清醒,多次请辞,这种崇让之举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对唐太宗,房玄龄始终秉持"知无不为"的忠诚。每当朝廷面临重大决策,唐太宗必召他商议,而他总能以国事为重,直言进谏。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亦因罪被黜,皇位继承陷入危机。唐太宗召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议,房玄龄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力主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为王朝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房玄龄留守京城,手书诏书:"你就好比汉朝的萧何,有你在,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将军戎器械、战士粮廪等要务全权托付,足见信任之深。留守期间,房玄龄展现出卓越的执政能力与政治智慧。有告密者直接状告房玄龄,他不做任何辩解,立即将告密者送至唐太宗的行宫。唐太宗问明所告之人后,当即下令将告密者腰斩,并下诏:"自今以后,凡有军国大事,你可自行处置,不必奏报。" 这份信任源于房玄龄一贯的谨慎与忠诚。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任命李纬为户部尚书,特意询问留守长安的房玄龄意见,当得知房玄龄仅评价"李纬胡须漂亮"时,立刻明白房玄龄对李纬才干不满,随即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这段君臣相知的佳话,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长孙皇后对房玄龄的评价尤为精准:"侍奉时间最久,小心谨慎,出谋划策,并且从来不漏泄机密。" 晚年的房玄龄虽疾病缠身,仍心系国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执意征讨高句丽,大臣们皆不敢进谏。当时已病重的房玄龄,在病榻上拟定奏疏,引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告诫,力劝太宗停止战争,专注内政。唐太宗阅后感慨万千:"这个人都病到这种程度,还能忧我国家!" 这份赤诚,令这位帝王动容不已。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唐太宗悲痛万分,下令三日不上朝,追赠其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陪葬于昭陵。这座他为自己预先营造的陵墓,彰显了房玄龄在其心中的分量。唐高宗即位后,诏令将房玄龄的灵位供奉于太宗庙堂,享受祭祀,这是古代臣子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房玄龄的家族结局颇为坎坷。次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后因参与谋反被处死,受此牵连,房玄龄的灵位被从太宗庙堂中撤去。这一变故虽令房氏家族一时蒙羞,却并未动摇房玄龄本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如史学家所评:"遗爱之罪,不及玄龄之功;家族之过,无损贤相之名。"后世对房玄龄的评价始终居高不下。《旧唐书》赞其"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己长望人,不以小短黜物。论者称为良相焉"。《新唐书》更是将其与杜如晦并列为"唐世贤相之最"。历代帝王亦多以房玄龄为贤相楷模,宋太祖赵匡胤曾言:"治世莫如房玄龄,用兵莫如李靖。"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评价:"房玄龄相太宗二十年,开治平之局,其功之高,唐初诸臣莫及也。"
房玄龄的治国智慧与为官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主持修订的《贞观律》成为中国古代律法的范本,影响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他"任人唯贤、不求全责备"的用人理念,至今仍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原则;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品格,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标杆。"房谋杜断"的佳话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彰显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后世为官者提供了宝贵借鉴。
当我们回望房玄龄的一生,从少年英才到开国谋臣,从盛世宰相到千古贤相,他用智慧辅佐明君,用忠诚守护社稷,用德行赢得赞誉。在"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中,他或许没有魏征"犯颜直谏"的锋芒,没有李靖"战功赫赫"的辉煌,但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努力,构建了盛世的制度根基与人才基石。正如昭陵的石碑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房玄龄的贤相形象早已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民族政治文明史上永不褪色的精神符号。他的一生告诉人们:真正的贤才,不仅要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更要有忠诚为民的初心与谦逊务实的品格,这或许正是房玄龄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作家报(鲁ICP备18040151号-9)|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作家论坛|报坛|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网络作家网|作家报论坛 ( 鲁ICP备18040151号-9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9 10:24 , Processed in 0.08504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