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玄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任贤举能。他深知个人才智有限,唯有广纳贤才才能成就大业。担任宰相期间,他"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从不因个人好恶或出身贵贱而埋没人才。对于所举荐之人,他必详尽考察其才干品行,量才授职;对于有过错的官员,也能宽容以待,注重其所长。《新唐书》记载他"无嫉妒之心,熟悉精通吏事,从来不拿自己的长处来要求别人,任用人才时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正是这种豁达的用人胸怀,使得贞观朝人才济济,文有魏征、褚遂良,武有李靖、李世勣,各尽其能,共辅朝政。房玄龄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贞观三年起,便受命监修国史,主持编撰《高祖实录》《今上实录》。贞观二十年(646年),他又与褚遂良等人重修《晋书》,历时两年完成一百三十卷,成为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之作。礼仪建设上,他与长孙无忌、魏征等编撰《大唐仪礼》一百卷,规范了国家祭祀、朝会、婚丧等各类礼仪,使"贞观之治"不仅有政治清明的内核,更有礼乐文明的外在表征。此外,他还主持编纂《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房玄龄的贤相风范,不仅体现在治国才干上,更在于他恪守臣节、知进能退的政治智慧。他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即便身居高位、家族显贵,仍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拜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最终仅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贞观十三年(639年),朝廷再次加授太子少师,他又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坦言"臣久荷荣宠,恐招灾祸"。当时他已任相十五年,女儿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与皇室联姻,家族地位显赫至极,却始终保持清醒,多次请辞,这种崇让之举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对唐太宗,房玄龄始终秉持"知无不为"的忠诚。每当朝廷面临重大决策,唐太宗必召他商议,而他总能以国事为重,直言进谏。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亦因罪被黜,皇位继承陷入危机。唐太宗召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议,房玄龄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力主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为王朝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房玄龄留守京城,手书诏书:"你就好比汉朝的萧何,有你在,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将军戎器械、战士粮廪等要务全权托付,足见信任之深。留守期间,房玄龄展现出卓越的执政能力与政治智慧。有告密者直接状告房玄龄,他不做任何辩解,立即将告密者送至唐太宗的行宫。唐太宗问明所告之人后,当即下令将告密者腰斩,并下诏:"自今以后,凡有军国大事,你可自行处置,不必奏报。" 这份信任源于房玄龄一贯的谨慎与忠诚。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任命李纬为户部尚书,特意询问留守长安的房玄龄意见,当得知房玄龄仅评价"李纬胡须漂亮"时,立刻明白房玄龄对李纬才干不满,随即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这段君臣相知的佳话,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长孙皇后对房玄龄的评价尤为精准:"侍奉时间最久,小心谨慎,出谋划策,并且从来不漏泄机密。" 晚年的房玄龄虽疾病缠身,仍心系国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执意征讨高句丽,大臣们皆不敢进谏。当时已病重的房玄龄,在病榻上拟定奏疏,引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告诫,力劝太宗停止战争,专注内政。唐太宗阅后感慨万千:"这个人都病到这种程度,还能忧我国家!" 这份赤诚,令这位帝王动容不已。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唐太宗悲痛万分,下令三日不上朝,追赠其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陪葬于昭陵。这座他为自己预先营造的陵墓,彰显了房玄龄在其心中的分量。唐高宗即位后,诏令将房玄龄的灵位供奉于太宗庙堂,享受祭祀,这是古代臣子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房玄龄的家族结局颇为坎坷。次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后因参与谋反被处死,受此牵连,房玄龄的灵位被从太宗庙堂中撤去。这一变故虽令房氏家族一时蒙羞,却并未动摇房玄龄本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如史学家所评:"遗爱之罪,不及玄龄之功;家族之过,无损贤相之名。"后世对房玄龄的评价始终居高不下。《旧唐书》赞其"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己长望人,不以小短黜物。论者称为良相焉"。《新唐书》更是将其与杜如晦并列为"唐世贤相之最"。历代帝王亦多以房玄龄为贤相楷模,宋太祖赵匡胤曾言:"治世莫如房玄龄,用兵莫如李靖。"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评价:"房玄龄相太宗二十年,开治平之局,其功之高,唐初诸臣莫及也。"
房玄龄的治国智慧与为官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主持修订的《贞观律》成为中国古代律法的范本,影响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他"任人唯贤、不求全责备"的用人理念,至今仍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原则;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品格,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标杆。"房谋杜断"的佳话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彰显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后世为官者提供了宝贵借鉴。
当我们回望房玄龄的一生,从少年英才到开国谋臣,从盛世宰相到千古贤相,他用智慧辅佐明君,用忠诚守护社稷,用德行赢得赞誉。在"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中,他或许没有魏征"犯颜直谏"的锋芒,没有李靖"战功赫赫"的辉煌,但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努力,构建了盛世的制度根基与人才基石。正如昭陵的石碑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房玄龄的贤相形象早已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民族政治文明史上永不褪色的精神符号。他的一生告诉人们:真正的贤才,不仅要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更要有忠诚为民的初心与谦逊务实的品格,这或许正是房玄龄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