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山冲,那一抹红色的记忆
张店 柴洪舸
从长沙回来,总想写点什么。是什么在涌动着呢?是湘江两岸的旖旎风光,还是爱晚亭热烈奔放的红叶?是岳麓书院的翰墨留香,还是橘子洲的桔红柚黄?也许是心底曾经对韶山的向往,也许是一直以来就对一代伟人的敬仰,那一丝红色的惊喜自脑海怦然跃出,韶山冲----毛主席故居一下子呈现出最清晰的映像。虽然游客众多,参观故居时间非常短暂,哪怕匆匆一瞥,山环水绕的故居祖屋的记忆已根植于脑海。
大巴车上,导游小袁以她温软又充满感情的解说对我们进行了韶山冲的知识普及:“冲”是两山之间的平地,“韶”即“音召”。据说当年舜帝南巡至此,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便命侍从在韶山冲一座不高的山上“奏韶乐九章”。婉转动听的乐曲,引得来凤朝仪,百鸟和鸣,故有“韶音”,韶山也由此得名,“韶”字蕴含了美好美妙之意。
原来那个被唤作石三伢子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如此美妙清秀的山水之间啊。
在出口处玻璃展示窗里有4张故居远景的四季照片。春天鲜黄挺俏的迎春送来了春的气息;夏季一池荷塘,荷叶青青,或含苞或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秋天的菊花如一朵朵礼花绽放在碧蓝的晴空;冬天的皑皑白雪又把故居装扮的银装素裹。不论是迎春、夏荷、秋菊还是冬雪,每一副景致都把伟人故居映衬得分外庄重清丽。不知道摄影者往返多少次、抑或常住韶山冲,他一定是在最美的季节,选取最好的角度,以无比敬仰之心,饱蘸浓情拍摄了这样一组照片。
如今虽已是初秋,荷花已过了盛期不再艳丽,雨后的韶山冲依然茂林修竹,翠竹婆娑,柳枝摇曳,荷叶连连,青翠一片,就连荷叶上的脉络都清新明晰。透过荷塘远远看去,与游人如织、声音嘈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凹字形略显简陋的屋舍。背依青山,面临绿水,那样安详宁静地矗立在山水之间。
走近泥墙青瓦的故居祖屋,门楣上悬挂着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牌匾,这块黑底金字的牌匾异常醒目,庄重大方。缺少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的祖屋,却以他的整洁简单朴素,让人油然而生崇敬亲切之感。进到屋内,主席及家人曾经生活学习劳作的场景一一展现。不论是主席本人还是他的父母弟弟的房间,不论是堂屋还是厨房,屋内陈设都相当简朴,仅仅满足于日常所需。火堂、谷仓等房间里用来挂壶吊锅烧水做饭的炊具、农用的耙子、水车、舂米的石舂、石磨以及猪圈、牛栏等一应家事,都被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父亲和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母亲打理得井井有条。正是基于父亲的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伟人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个乳名石三伢子的伟人,在这座祖屋里出生成长生活了17年。在这里他曾在母亲温暖的怀里酣然入睡,曾与堂兄弟们为讨生活而田间劳作,曾因顽皮被先生罚写诗,也曾为躲避父亲责打离家出走过。但是17岁的他,在外出读书时,把他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以这样的方式向世人昭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走出大门,回望故居,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山水环抱中。我默默环顾着房前屋后的山水树木,那真是山水无语,草木有情。看着门外排起长队等待参观的人们,想到有关韶山冬日杜鹃盛开、伟人铜像揭幕时日月同辉等等与伟人有关的种种神奇故事,耳畔仿佛回响起解说员饱含深情讲述伟人的故事,重温他的6位亲人为了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韶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每一帧照片,每一处景致,都被满怀敬仰之情的游客留在自己的相机里,留在记忆的底片中。
“韶山山水溢清气,钟灵毓秀育伟人”。这个蕴含一代伟人生动感人故事的地方,这个映射出一代伟人高尚情操和崇高人格风范的地方,我只想让这一抹红色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留存的长久些,再长久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