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逢中秋月圆时
淄川 德喜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时逢秋收在望,此时天高云淡,月郎中天。
这个时候季节的丰盈,无可比拟。所有的果实都开始丰满,人爱用“瓜果飘香”来形容这个季节的好,这真是再贴切不过,光念念,就唇齿绕香。连秋露也是,风也是,还有天上的云彩,而晚上的月宫更是令人遐想,无一不是惹人沉醉的好模样。
遥望一轮明月,任凭夜风渐凉,拂动衣衫。一份暖暖的关怀,一份浓浓的爱意,正渐渐明郎。难忘旧时光,那些微微有些泛黄的旧照片,如同一轮十五的月亮,在想家的时候,将思念的月光洒进故乡。
照片上,我和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偎依在父亲的右手边,嘴里吃着月饼,父亲正在为我读《嫦娥奔月》的故事,听他讲那永恒的中秋故事。照片上没有具体的日期,只写着中秋节三个字,但看起来好像是我七八岁那年的情景。如果仔细看照片,你会注意到我那双聚精会神的瞪大的眼睛,都是满足和开心。那时还是个孩子,相信在中秋之夜嫦娥抱着玉兔在月宫闲游时,我会听到“每只训兔的小蹄子欢快的跳跃和蹬踏。”
你可以想见,月光在窗外落,像雪,晶莹的,脸上荡漾着的笑如花朵般。美好得仿若人生初相见,初相见是什么?你的深爱,我的纯真懵懂,如婴孩初看世界,一片澄清。在我的耳边流淌着,欢快的,欢快的无以复加的是父亲用那种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调子读着故事。那种天下父母都会用的调子,既便是他们早已熟读百遍,对故事里的每一句烂熟于心。“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像个大圆盘,月光洒落,照得世界亮如白昼……”
月光、月饼、父亲和我……所有美好的一幕幕,再现眼前,如此的清晰,犹如昨日再现。有一刻,总有那么一刻,我的心,别无所求,纯净得如同明亮皎洁的月光。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过节的必备习俗。
相传,月饼的出现始于元朝。由于元朝的残酷统治,中原人民纷纷起义。当时朝廷搜查也紧,义军联络不便。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妙计,将写有“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放进饼中,再将饼运送到义军军营。八月十五,一举攻下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将“月饼”作为食品赏赐群臣。于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月饼发展至今天,在传承的基础上已是异彩纷呈,花样繁多。产地不同,款式、风味各具特色,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
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每到中秋,那圆圆的月饼,常见的是冰糖口味的,酥酥的。馅里掺杂着红的绿的玫瑰丝,冰糖咬到嘴里发出清脆的响,它的甜蜜,在我心里汇成了小溪流,不息地流啊流啊,慢慢地溢满一种欢愉,无以言说的。我以为,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非圆圆的月饼莫属。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中秋的圆月寄以无限的遐思和美妙的联想。历代文人墨客,也多着墨于它。面对中秋之月,有的咏月颂月,有的借月抒怀,或壮怀激烈,或柔情似水,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盖全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是啊!这寂静的江边,谁人第一次见到明月,而这明亮的圆月又是何时初照人间的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篇被誉为咏月之绝唱,苏东坡,中秋月圆时,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对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抒发了思亲怀亲的满腹柔情。清冷明亮的圆月啊!人间已是八月中秋,家家户户庆团圆,不知天上月宫今宵是什么日子?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今宵怀念子由,不求朝朝暮暮,虽相隔两地,能共同沐浴皎洁的月光,欣赏一轮圆月足矣。充分表现了诗人善于圆通地自我解脱的达观襟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情之所至,望月兴叹,狂歌痛饮,举杯邀月,与之对酌,人月影三人共饮。面对当时的社会境况,他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只有把自己一腔热血壮志,诉之青天与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年年中秋佳节至,今霄明月分外圆。此时,皓月当空,清辉万里,普天下的炎黄子孙,共同举杯邀月,情满中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