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的淄博,乍暖还寒,依然让人感受到冬季的余威。我向来不喜欢这样的天气,总觉得心情也随骤降的温度而变得沉郁。
接到作家报论坛去"三月三"农场的邀约,沉郁的心情仿佛遇到了久违的阳光,这不仅是一次采风的机会,更是与老友们相聚的机缘,是逃离城市喧嚣的出口。
三月三生态农场坐落在冶铁文化发源地中埠镇,黑铁山以东。这片占地130多亩的土地,农场从种植到养殖全程杜绝使用农药、化肥,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被评为市级、省级示范农场,更是一处让都市人重新认识土地、认识生命的课堂。
农场主李广信经理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他手掌粗大,指节突出,一看便是长年与土地打交道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蔬菜大棚,逃离倒春寒的冷风,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温润的空气,还伴随着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植物的清香。
李经理指着那些阶梯式的花架说道。果然,一盆盆芹菜、韭菜、香菜、白菜整齐排列,青翠欲滴。菜叶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这景象倒有几分像城里人养的盆栽,只是规模大了许多。
李经理的笑容中透着自豪,他的目光拂过每一株青菜,仿佛在注视着自己的孩子。
芹菜如同碧绿的翡翠,韭菜列队整齐,最惊艳是那些白菜,层层叠叠的叶片,宛如绽放的绿莲,每一片都透着生命的活力。 这些蔬菜都有自己的品牌——“飞天”。李经理介绍,飞天牌蔬菜都经过精心呵护,确保无污染,从土壤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品质与安全并重。“飞天”,不仅是品质的象征,更是对自然农法的致敬。
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要把蔬菜种在架子上,仅仅是为了节约空间吗?
李经理蹲下身向我们介绍,他拨开一株白菜根部的泥土,几条红褐色的蚯蚓在土里扭动着身子,
“它们在地下松土,粪便又是最好的肥料。我们把菜种在架子上,就是为了不打扰它们工作。”
我们学着李经理的样子,轻轻拨开泥土,观察蚯蚓的活动。泥土松软,我凝视着那些蠕动的蚯蚓,忽然觉得,它们像是泥土中的诗人,一棵棵生机勃勃的蔬菜,便是它们写就的诗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竟成了这片农场最宝贵的财富。
告别蚯蚓,我们走出大棚,我们来到一片竹林。竹子长得极好,青翠挺拔,风吹过时发出沙沙的响声。李经理介绍,这些竹子不仅是为了景观,更是为了调节农场的小气候。走在竹林中中,阳光投下斑驳的光影。这情景,莫名让人想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千年前的月光与今日的阳光,竟在这里奇妙地重合了。
李经理一边带我们游览,一边讲起创业的初衷,他眼睛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光芒。
“现在的土地,被糟蹋得太厉害了。”他随手抓起一把土壤,让细碎的土粒从指缝间滑落,说道,"我们这一代人,总得给子孙留点干净的土地。"
我忽然明白,这片农场对他而言,不只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信仰。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李经理用农场的招牌“飞天”系列蔬菜招待我们,土豆炖大鹅,芹菜肉水饺,这些蔬菜没有市场上的肥硕,却别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滋味,这大约就是土地本真的味道吧。
告别农场,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些蚯蚓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求人知,不为人见,却维系着整个农场的生机。这世上,有多少这样默默奉献的生命,又有多少人,能像李经理一样,看见了它们的价值?三月三农场,不过是一方小小的天地,却让我看见了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吧。
车行渐远,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我闭上眼睛,仿佛又看见了那些青翠的蔬菜,那些扭动的蚯蚓,还有那片沙沙作响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