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城江湖事 两界越千年
张店 华山峰
读完了一“城”江湖(以下简称“一”文),这不就是一首达坂城旅游的畅想曲吗?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情感细腻。作者洞察力强,把自己两游达坂城的所见所闻,毫不保留的奉献给了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域风情画卷。读后使人荡气回肠,浮想联翩。
近三年来因去乌鲁木齐、吐鲁番探亲访友,两次途径达坂城,见证了景区的巨大变化。因此对达坂城产生了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思,和“一”文作者对景区的认知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回想起2015年7月15日第一次站在达坂城门下,耳听景区播送的“达坂城的姑娘”悠扬的旋律,望着眼前的城墙碉楼,眼前浮现了历史上那些数不清的戍边将士,随军家属,谋生商人,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从富饶的江南远赴西南边陲,谱写了一出壮丽的戍边史,在广袤无垠的大漠边关保家卫国,更多的内地人已早把新疆当故乡,威震四方的新疆建设兵团二代、三代也融入新疆的角角落落。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多少年来戍边将士始终与当地的蒙古人、哈萨克人相处的像兄弟一样,靠着勤劳智慧,靠着心中的信念,无怨无悔的守卫着西北边陲,把边陲当做了自己的故乡。
突然眼前浮现了当年碉楼和烽火台上浓烟滚滚直冲云霄,这烽火传递了境外侵略者对我国疆土进犯的信息,一场打击倭寇的激战就在眼前......
回到上海两年多的时间,我自觉与达坂城有了千丝万缕折不断的联系和牵挂,并觉得自己有瓣心魂落在了那里,总有个声音从遥远的达坂城深处向我呼唤,夜深人静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达坂城那里还有急越澎湃,气势宏伟的故事待我去倾听和挖掘。所以当读到“一”文作者两年后毅然决然的返回达坂城,我是非常理解他的心境的。
2016年6月我又重返达坂城的那一幕,好像就在眼前,尽管只隔了两年的时间,达坂城今非昔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导游小姐阿依古丽带领我在景区漫游,她如数家珍的介绍护城河,吊桥,烽火台,兵器库,龙门客栈,我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特别登上达坂城碉楼,放眼一望,可远眺北部巍峨的博格达峰,能看到水草肥美的连片湿地。整个白水涧古镇及达坂城的景色一览无余,让游客感受到那古老的边关军屯文化和古城之美。我心情激动,思绪万千,看到达坂城内坍塌的城墙和兵营,这些都承载着多少厚重的历史。相当年那些大清国的将士们在这里抗击倭寇,保家卫国。今天我们也要怀念那些精忠报国的将士们,学习传承他们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我觉得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记述好像又跟着“一”文的作者,两游达坂城,尽管有画蛇添足之嫌,但有些想法和观点不吐不快。
我非常欣赏“一”文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的这段文字:“只是,谁都没有赢过时间,最后都化为散落在这千年古城角落里的一杯黄土或一粒尘埃”。这短短的几句话,我再三琢磨,感到作者立意新颖,寓意深刻,对千年古城发生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史迹做了精辟的高度概括;那些江湖武林霸主,英雄豪杰,戌边将士都变成了千年古城角落里一杯黄土或一粒尘埃。黄土也好,尘埃也罢,这些当年风光无限的过客都风光不再,只有达坂城的风沙陪伴着他们,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好在凡是到过古城的游客对这黄土和尘埃都有一种非常敬畏的情思,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祭奠。特别是文章结尾的“望断天涯路,尽头是风沙”,感到有一种非常悲壮的沧桑感,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看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文学功底的踏实。
2018年2月13日于张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