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宋庆法 于 2025-4-1 08:32 编辑
宋庆法
三月三,绿竹放怀春来暮的日子。三月三农场用其特有方式映入作家报采风人视野,在料峭寒意中以逛黄河大集,赏生态农业,吃淄博烧烤,写淄博故事拉开帷幕。
说到黄河大集,在固有思维里是到黄河边上去赶大集。其实,“黄河大集”,不是一般潜意识里的大集。“黄河大集”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品牌引领,突出品质;“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目标是逐步拓展为黄河流域各省区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的文旅品牌、商贸品牌。说得直白一点,“黄河大集”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次赶“黄河大集”的地点,就在鲁中黑铁山之阳的怀抱里。这里提到的黑铁山,春秋时期称“商山”,是古齐国矿山开采冶铁地,还曾发生过抗日武装起义,出了很多将军级人物。这片红色的土地,注定养育出令人刮目的人。
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处农场,但从外观印象上与别的农场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能给人多少诱惑力的确是个未知数,当你的脚步缓缓踏进去,出乎预料之外,犹有一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感觉。
品质是生态农业的灵魂,接下来的一幕幕也直击我们的灵魂。
掀开门帘,进入蔬菜种植区,顿时陷入一片雾色中,看什么都是模糊的,这是成心让人雾里看花吗?原来内外温差的因素,眼镜片反映强烈,蒙上一层雾水,我多么希望此时出现丁达尔效应,好借我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楚明白。
一盆盆种在盆里的芹菜、韭菜、白菜,一层层摆布着,如同绣阁里的小家碧玉,见到陌生人目光,羞怯又不失仪态万方。几个女作家在芹菜架子里穿行,在韭菜盆间流连,在白菜地里找蚯蚓,她们成了这个绿色天地里一朵朵盛开的花,为种植区增添了浓墨重彩。
再平常不过的芹菜、韭菜、白菜,似乎人人都能种,也的确是人人都可以种。不过,有人种出来是“白菜价”,有人种出来价值要翻好几倍,这可不是瞎说胡蒙。这里种植的蔬菜不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含有添加剂、抗生素饲料喂养的动物粪便。那么,种出来的蔬菜价值要翻好几倍是怎么实现的呢?
说起来好有趣。“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的老套路已成过去式,若认真起来,其实农场也是要“施粪”的,不然那一棵棵小生灵也会遭遇营养不良。“借鸡生蛋”在这里得到另一种诠释。他们利用蚯蚓的特性,给蔬菜们松土,利用蚯蚓粪给蔬菜们施肥,巧妙种出与众不同的蔬菜,身价自然倍增,且“皇帝闺女不愁嫁”,除了出身高贵外,自身带着天然优势,受人青睐就在情理之中了。
蚯蚓在三月三农场受宠,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不奇怪。为什么时下农田里很少有蚯蚓“躬耕”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在蚯蚓世界里不亚于核弹裂变,能够残存下来的就已经是幸运儿。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除了蚯蚓粪粒之外没有沃土。
三月三这个有着近两百亩土地的农场,可不只与蔬菜打交道,农场农场,与农字有关的都能见得到。农场被规划成“井田”状方格,每一块都由“地主”认领。沿架在空中的木栈道一去二三里,没有烟村四五家,有的是一个个惊喜。
特别是那些爱吃草的大鹅,瞅见人来立马停下觅食,一只只引吭高歌。至于高歌的内容,是没人听得懂的“世界语”。如果有公冶长做向导,估计他会翻译成“欢——迎,欢——迎”。悟能之辈们,放弃了老祖宗使用的家什,一头头做着闷声发财美梦,它们才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呢。
整个农场感觉是在一个硕大的竹林里,“宁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林七贤”创造了一个个故事,农场主李广信也在创造着故事。
乍看上去,李广信若在田里劳作,没人会猜出他的身份,就是这样一位少言寡语之人,谁料想,他面对千杆竹,胸藏万卷书。将农场的系列产品命名为“飞天”牌。琢磨着他的意思是受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影响吧。
最精彩的画面是农场 “首届三月三春季后备箱市集”,泛称黄河大集。“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各路商家抓住商机纷沓至来,在此起彼伏的声浪里兜售着自己的产品,光顾集市的人精心挑选心仪物品,好一幅“清明上河图”。
采风者不知不觉也融入到画中。
|
|